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今日最新!1.18亿年前!最新研究成果揭示蛇类起源和遗传机制

  • 2023-06-19 23:15:06 来源:川观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19日,一篇关于蛇类起源、演化和遗传机制的论文,以“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Cell上,作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李家堂团队。

研究历时超5年,文回答了三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什么蛇类没有四肢?为什么蛇类的左右肺不一样大?为什么有的蛇能够感知红外光谱?

依托谱系基因组与基因编辑等技术,研究发现,蛇类DNA中某种蛋白的不完整,可能是其四肢缺失的重要遗传机制之一;受外界环境变化,蛇类DNA中部分“元器件”发生快速演化,驱动了蛇类身体的延长,为适应身体延长,蛇类的内脏器官发生了不对称发育,导致左肺大多趋近于退化,而右肺则较为发达;蛇类DNA中与热响应和三叉神经发育相关的部分发生趋同演化,让部分蛇类逐步具备感知红外光谱的能力。

选择蛇类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蛇类作为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见证了脊椎动物从“水里游”进化到“地上跑”“天上飞”的过程。上亿年的演化过程中,蛇类出现了四肢缺失、身体延长、左右肺不对称发育等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性。

为了摸清蛇类的起源,以及出现特殊结构和功能的遗传机制,李家堂团队基于蛇类基因组大数据,构建起一套蛇类系统发育框架,推断蛇类起源于约1.1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证明了蛇类是由蜥蜴演化而来。

李家堂研究员认为,研究结果为人类遗传疾病、生物传感器以及蛇毒衍生药物等领域,创造了更多想象空间。

“有人天生患有肺部疾病,有人出生时相邻手指连为一体。针对这些遗传疾病,如果用传统的小白鼠作为实验样本,还不够理想。蛇类在演化过程中左右肺大小出现差异,四肢逐渐消失,更具参考价值。”李家堂研究员还认为,针对能够感知红外光谱的蛇类进行研究,也为盲人重获光明提供了思路。

在上述研究领域替代小白鼠的,可能是玉米蛇。李家堂研究员告诉记者,玉米蛇是一种无毒的宠物蛇,已人工培育出各种不同体色、纹路、无鳞等品系,是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团队未来会聚焦将玉米蛇开发为类似小白鼠的‘实验样本’,开展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同时,还将利用玉米蛇开展蛇毒等重要遗传资源的挖掘和应用,为抗蛇毒血清及蛇毒衍生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李家堂介绍,目前以蛇毒为基础,已经衍生出降压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等药物,如果可以将蛇毒中的蛋白质转化机制分析清楚,能为更多创新药的研发提供思路。

标签:

推荐阅读

今日最新!1.18亿年前!最新研究成果揭示蛇类起源和遗传机制

6月19日,一篇关于蛇类起源、演化和遗传机制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Cel

全会解码丨新型工业化“融合”之路怎么走?_世界快报

此次省委全会,以坚定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厘

川剧表演名家蒋淑梅:艺术年轻态 人才年轻化丨关注第二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① 天天微动态

今年3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二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名单。

首秀刷屏!40万人次“乡”约云端看乡言乡语乡潮

人气火!首秀刷屏,近40万人次围观“四川乡当潮·资阳在其中”直播,云

四川人才发展雁阵格局蹲点调研记丨差异化“求才” 夯实四川人才格局底部支撑 每日资讯

在“1+3+N”四川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布局中,“头雁”成都和“三翼”绵阳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时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