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两个博物馆、一个植物园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跟着记者来看看
这里都有哪些“宝藏”
日前,中国科协发布了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其中,位于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桂林植物园、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榜上有名。
这些馆、园里有些什么“宝藏”展品?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它们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市民前往参观又有哪些须知?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华南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地质博物馆
■博物馆简介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目前华南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地质博物馆,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桂林冶金地质学校地质陈列室。这座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内,有馆藏实物标本5万余件,系统展出了古生物化石、陨石、矿物、岩石、矿石和宝玉石等珍贵标本5000余件。
博物馆围绕生命起源与演化、行星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宝玉石等主题设置了10个展厅,内容丰富而生动。
博物馆还对被誉为“地质历史活的教科书”的金钉子国际地层剖面、天外来客“陨石”、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世界超大型矿床“大厂锡多金属矿”和“平果铝土矿”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系统展示。
■记者探访
走进博物馆一楼大厅,一个长约13米的鱼龙化石便进入眼帘。据介绍,这是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产于贵州关岭,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收藏中最大的鱼龙化石,且保存完整,形态精美,可谓无价之宝。鱼龙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生活在2.5亿至9000万年前的中生代。
此外,该馆的重要藏品还有重3.5吨的南丹铁陨石、丰富的有色金属矿石及来自南极的岩石标本等。“这些标本中大部分都是我校师生多年来的科考积累,这也是我们博物馆的一大特色。”馆员张佳莉介绍说。
畅游在这里,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收获打开地球科学知识大门和了解宇宙奥妙的“金钥匙”。
■参观指南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位于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5路、K96路公交车可到。
该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但当前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暂不接受个人进校、入馆参观。团队参观可与馆方联系预约,在符合学校防疫规定的前提下接受入馆参观,并安排讲解服务。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在抖音等平台推出了“云游博物馆”“精品标本展播”等馆内讲解视频,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先睹为快。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国内高校馆藏动植物标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位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内,是依托学校生命科学学院60余年办学历程中所积累的大量动植物标本基础建成的,是国内高校馆藏动植物标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共三层,展示面积2500平方米,分为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贝类、昆虫及植物共七个展区,馆藏动物、植物标本1万余种、50余万号(份),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标本有300余种。
馆藏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本32种,约占全国一级保护动物三分之一;馆藏广西淡水鱼类标本280种,占广西淡水鱼类90%,其中洞穴鱼类60种,占全国洞穴鱼类60%。馆藏各类昆虫标本40余万号,其中蚂蚁和蚱类标本占全国种类的80%,新发现蚂蚁和蚱类模式标本有350余种。这里是国际蚁科和蚱科昆虫系统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植物展区有蜡叶、浸泡和原色树脂包埋三类标本,共95科,4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100余种。
■记者探访
走进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一座动植物王国,尤其是在参观兽类展区时,眼前的动物标本让人感到震撼。
据说,这些标本都是利用真实的动物皮毛填充制作而成,所以栩栩如生。该校做动植物学研究的老师每年大约有3个月在野外工作,部分老师在野外的时间更长。这里的大部分标本是该校师生野外实习以及科研时采集制作的。
威风凛凛的东北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有白头叶猴、黑叶猴、鳄蜥、白颈长尾雉等等,在这里一次性就能看到。
■参观指南
5路、K96路公交车可到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但当前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同样暂不接受个人进校、入馆参观,团队参观可预约。
暂时不能到现场参观的市民也不必感到遗憾,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已开通全景VR线上参观服务,配有语音讲解,具体可关注公众号“广西师大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桂林植物园:被誉为“壮乡植物王国”
■植物园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桂林植物园位于雁山区,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先生和钟济新先生创立于1958年,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建立的十大植物园之一。
桂林植物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实行一体化建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广西丰富的石灰岩植物资源,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布局及中国科学院的学科布局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唯一以石灰岩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目标的综合性植物园。
园内现已引种保存植物5100多种,其中包括迁地保护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400多种,被誉为“国家战略性植物资源贮备的活体基因库”和“壮乡植物王国”。
■记者探访
植物园内古树参天、花繁叶茂,弥漫着大自然的气息。走在园内,满目青翠让人赏心悦目。
桂林植物园内分为裸子植物区、棕榈苏铁区、珍稀濒危植物园、杜鹃园、金花茶园、竹园、桂花园、广西特有植物园、岩溶植物专类园、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示范园、苦苣苔展示区、秋海棠展示区等12个专类园区。沿着小路慢慢走,每到一处园区,都能发现不少罕见、珍贵的植物。园内随处都是池塘、园林、长廊、楼阁,可以一边欣赏自然美景,一边收获科普知识。
■参观指南
桂林植物园采取售票参观制,成人为18元/人;60至65岁老人9元/人;针对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采取优惠政策,票价为5元/人;6周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烈属、残疾人等免费入园。
市民可乘5路公交车在雁山镇下车即到,也可自驾前往,园内有专门的停车场。入园前需两码联查,并测量体温。
延伸阅读
全民科普一直在路上
实际上,在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前,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桂林植物园、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一直都致力于开展科普公益活动,为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馆员林建忠介绍说,该馆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和同行交流为一体,是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窗口。多年来,该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每年参观者超过1万人次。该馆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为载体助推科普教育,将基地中的动物标本数据化,建成了动物物种数据库,开设了“伯康讲堂”“博物圈”“益启学生物”等线上线下品牌活动;开展了生命科学节、科普一条街、博物馆奇妙夜、科普讲堂等线下活动百余场。
自2016年建成开放以来,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接待参观者十多万人次。除了欢迎社会公众“走进来”参观,该馆还花了许多功夫让科普“走出去”。馆员张佳莉说,为了让地质博物馆“移动”起来,让更多孩子感受到地学知识文化的魅力,特别建立了“大地之子”科普服务团,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设计成可移动的知识课堂,让乡村的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地质博物馆的风采,受到优质的地学知识文化教育和熏陶,助力科学素养培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桂林植物园也一直把开展大众知识传播、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素质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并动员各方面力量,面向社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紧扣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植树节、世界动植物保护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文明等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开展“自然课堂”、“科普夏令营”等特色研学课程,让植物园成为生物第二课堂,调动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常年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农村等系列活动。
桂林植物园科普旅游部部长、副研究员葛玉珍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桂林植物园将结合自身特色,再接再厉,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继续以植物科学研究为依托,引领公众走进自然、关注自然,加强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的传播理念,为推动全国科普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林建忠表示,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正与有关单位磋商推出科普研学线路,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把科普教育深耕于更多学子心中。“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主动承担‘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责任与使命,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努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莫俊
标签:
桂林两个博物馆、一个植物园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这里都有哪些“宝藏”?
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发展宗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桂林这片梯田红了
走得快能多活10-20年?网友:走路速度也要卷起来了?
“吃小龙虾1人不超1斤”又上热搜,网友评论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