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来发现的海拔最高的痕迹!”6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传来消息,位于甘肃省和四川省交界处,海拔3822米的地方,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证实这里是大熊猫交流的“走廊”之一。
近日,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省人大常委会相继通过决定——从今年10月1日起,三省将统一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保护措施和相关标准,一股“合力”正在形成。
从做优生态本底到理顺管理机制,熊猫家园的变化徐徐展开。
(资料图)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8月19日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将正式发布。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从早期探索阶段进入到快速建设阶段,熊猫家园未来的变化值得期待。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金丝猴。 董磊 摄
建管之变:保护修复栖息地超30平方公里
5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巡护员赵和鑫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巡护员陶强一起登上黄土梁山顶,调查这里的野生动物痕迹,“这里是两省之间大熊猫交流的‘鹊桥’——生态走廊带。”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后,四川从多个维度建设生态走廊带。《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恢复指南(试行)》《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修复》地方标准相继征求社会意见,土地岭、黄土梁等重点生态廊道修复和大相岭、栗子坪等野化放归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累计保护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超过30平方公里。
建保护制度。2023年上半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北部川甘两省举行20余次联合巡护行动,记录到百余种物种。今年四川片区设置固定巡护线路700余条、重点区域监测样线超过1500条。
建执法机制。雅安荥经县检察院成立了生态环境资源检察专门机构;绵阳平武县挂牌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管理片区警务工作站,由“熊猫警长”与护林员开展联合巡护;广元青川县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川陕甘毗邻地区的公安机关、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开展警园共建……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大熊猫。 谌利民 摄
科研之变:大熊猫放归成效日渐明显
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唐家河白果坪保护站副站长杨俊,正在整理今年二季度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他发现,安装在纸厂沟的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大熊猫、金猫、四川羚牛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同一兽径“同框”的珍贵画面。“从一个机位可见唐家河的物种多样性,期待有更多的发现。”
科学研究是引领大熊猫保护的关键。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投入近2亿元,全面开展科研本底调研,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近300个,包括大熊猫粪便DNA检测研究、岷山永久性森林大样地第二轮调查研究、放牧对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影响、小相岭山系放归大熊猫现状及成效研究等。
科研体系随之加快建立。通过创新整合繁殖、激素、遗传等指标,四川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大熊猫放归成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已经放归11只大熊猫,全部在四川,其中有9只在野外存活,8只在栗子坪。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的大相岭野化放归研究基地,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熊猫野化训练基地。据监测,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初期提高约40%,表明放归个体对当地种群具有显著的遗传贡献。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羚牛。 鲜方海 摄
社区之变:国家公园周边社区越来越“热闹”
2022年4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首款原生态产品“平武中华蜂蜜”上线销售。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给予原生态产品特许经营授权后,正式销售的首款产品。2023年7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周边,1000余个自然教育课程相继启动,掀起一股“自然研学热”。
设立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在社区共管机制建设、生态保护补偿、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创新试点。
看特许经营。在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落衣沟村,从事中华蜜蜂养殖的有50多户。养蜂,不仅是当地重要的增收渠道,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展特许经营的一个缩影。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为保证蜂蜜质量,当地还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制定蜂蜜品质标准。
看社区共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至今,四川已建立涉及近200个村(社区)的40余个共建共管委员会,与村集体签订集体所有资源合作保护协议400余份。通过优先吸纳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周边当地居民从事野外巡护、资源监测等生态管护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000余位社区当地居民参与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各类生态管护岗位。
标签:
近日,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人大常委
初秋时节,川东广安市种植的约200万亩水稻相继成熟,连片翻着金浪的水
为留守儿童家庭更好地解决后顾之忧。
8月以来,差不多每天都有医疗系统干部落马的消息被通报,近期还有多名
8月18日,成都市妇联举办儿童友好服务项目推介会,搭建推动儿童友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