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地质灾害,识别隐患是第一关,也是一大难题。如何提前“揪”出隐患点?2020年四川开展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监测项目,3年来共识别疑似“靶区”12680处,经核查确认地灾隐患5958处。
综合手段“揪”出潜在隐患
项目采用综合遥感识别监测方式,利用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监测、光学遥感识别、机载LiDAR(激光雷达)探测、无人机航空摄影等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等手段,尽可能识别潜在灾害体“形态”和“形变”。“重点就在‘综合’二字,天上查、空中看、地面核,天空地一体。”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总工办副主任任娟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即卫星遥感技术,利用InSAR监测和光学遥感开展大范围普查;“空”是航空遥感技术,利用机载LiDAR探测、无人机航空摄影局部“透视”地表旧伤新痕;“地”则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实地复核,结合孕灾规律、地质条件和该区域历史灾险情靶向核查、研判。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将各有所长的技术手段融合,综合判断‘病征’、找准‘病灶’,可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任娟举例,光学遥感可有效识别地质灾害形态和变形迹象,但易受云雾天气和植被覆盖的影响。InSAR监测则可避免云雾的干扰,有效识别大面积正在缓慢活动的隐患。此外,仅靠技术手段可能会有误差,而通过技术人员地面核查、综合分析进一步确认,可准确圈定隐患点。
3年来,综合遥感识别监测“揪”出不少潜在地灾隐患,经核查确认的5958处地灾隐患中,3416处为未登记在册的隐患点,占比57%。
四川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把地灾隐患“管起来”
7月底又一轮强降雨过后,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的技术团队,对降雨集中区的最新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解译。“降雨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如果发现疑似地灾隐患,要及时通知县级驻守技术支撑队伍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逐一复核。”技术员曾帅说。
“依托省级早期识别分析中心建设,3年来我们逐步实现了隐患识别成果管理、三维遥感解译、空间分析等信息化平台管理功能。同时,将地灾隐患识别成果与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基础数据库进行关联,实现了遥感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更新,并对新增点逐一落实防灾措施。”打开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成果管理系统,任娟随机在地图上选取一处隐患点,上面清晰展示着灾害体特征、受灾人数、附近基础设施等基本信息,以及识别成果生产全过程。
在做好全域“体检”和管理的基础上,我省围绕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要城镇及交通沿线、重大民生工程,展开更为精细的遥感跟踪监测评价工作,包括地震灾区、大渡河流域、金沙江沿岸、川藏铁路沿线、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等26个重点区域和高风险地段,以及200余处威胁较大或处于持续变形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
甘孜州丹巴县东风村滑坡隐患点就是一个持续发育的滑坡点,技术团队对其持续跟踪监测、解译判识,并及时指导当地采取相应举措。“四川已将该项地灾隐患识别成果纳入常态化防灾工作,服务支撑全省防灾减灾。在近3年上报的地质灾害中,有187起地质灾害,在发生灾险情前已通过综合遥感技术手段识别并有效防范,涉及9608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受访者供图)
标签:
防范地质灾害,识别隐患是第一关,也是一大难题。
8月13日,第十九届滇池文学奖在昆明滇池之畔揭晓,符二、韩玉、陈斤山
双方将在环保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以科技赋能环保事业创
应大运会组委会邀请,青年演员代表杜天宇、高子均、付嘉鸿等在成都大
连日来,记者跟随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到宜宾市,挖掘宜宾消防由就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