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汉中三堰擦亮“西北小江南”名片丨水润中国·从东风堰出发——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⑨

  • 2023-04-22 09:52:44 来源:川观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宋潇 李佳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工程档案

汉中三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分别为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汉中三堰自创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

4月上旬的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联合村,春意正浓。一条笔直的水渠向田间延伸,渠边还铺着3米宽的水泥路面,渠边道路干净整洁、田间沟渠流水潺潺……春灌已经开始。

春灌的水来自石门水库,而石门水库的前身正是山河堰。汉中地区自古灌溉渠系发达,在汉江大大小小的支流上,先后存在过上百处古代堰坝水利工程,优渥的灌溉条件让这里成为“西北小江南”。2017年,并称“汉中三堰”的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如今,汉中三堰的古堰、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经过修缮和改扩建,古老的水利工程仍然灌溉良田万顷,泽被后人。

兴建原理

汛时不碍泄洪,旱时蓄水灌溉

“有了山河堰,幸福生活多。往日红苕窝,今天米粮坡。”而今,走在汉中市汉台区的几个镇子里,还能听到这样的童谣。童谣中的山河堰,是汉中最早的灌溉工程。

汉中三堰之一的山河堰。

山河堰的坝址,横亘于200米宽的褒河(又名山河,汉江支流)谷口,使奔流的褒河水流速减缓、水位抬高后,引入主渠道,浇灌下游的大片良田。

山河堰以东约40公里、城固县城北15公里处的湑水河右岸,五门堰立在此处,始建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距今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民间有谚语:“太白山上扎一枪,细水长流到汉江”,这条细流指的便是湑水河。自东北而来的湑水河拐了一个“L”形弯转向东南,五门堰就卡在这个弯节上,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是一座低坝拦河引水灌溉设施。五门堰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采取低坝壅水,部署灌溉渠道和溢流堰,汛时不碍泄洪,旱时蓄水灌溉。

距五门堰5公里,与其“共引”湑水河的杨填堰,堰坝位于湑水河左岸,相传始建于汉代。宋代洋州(今洋县)知州杨从仪在任时对其进行大规模整修改造,使引水洞正对主流,水入干渠后,又设有冲沙闸和分水闸,而汛期进入渠道的洪水以及灌溉余水则通过渠道上的退水闸回归江河。

汉中古堰的工程运行方式基本如此:渠首的拦河低坝将河流水位抬高,经引水口把水输入干渠,再通过分水闸或者节制闸送水至各级农渠,浇灌下游的大量良田。汛期进入渠道的洪水以及灌溉尾水则通过渠道上退水闸回归江河。

维护接力

历朝历代不断翻新与整修

历朝历代不断修缮,至今仍然发挥着灌溉和防洪效益,是“汉中三堰”的共性。

五门堰最早为汉江支流湑水河上的一座拦河土坝。土坝遇水易破,不过几年,五门堰坝便被冲溃多处。直至元朝惠宗至元年间 (公元1335年至1340年),城固县令决定重建堰坝,在土坝的原址,用块石垒砌,建起一座拦河石坝。

在石坝底端,开了五个可以启闭的放水涵洞,在每个涵洞出口,砌一条引水石渠,故名“五门堰”。堰前设五个闸门,分别引水入渠,灌溉周边农田,形成了独特的五渠共流格局。历史记载,五门堰有分水口30多处,灌溉面积最多时达5万多亩。

杨填堰在宋代以前称张良渠。杨从仪在担任洋州知州时,看到渠堰淤塞多年,农民遇旱望天兴叹,无法灌溉,于是便组织民众整治改造,将原本的土石堰坝全部改为石头垒成,灌溉万亩农田,民念其功,更名为杨填堰。

虽然暴雨洪水让杨填堰损毁多次,但后人仍坚持重建,终使得这项工程不断造福于民。

2021年6月—9月,湑水河流域持续降雨引起河道水位长期高位运行,造成杨填堰水毁,杨填堰渠首灌溉取水功能完全丧失,灌区农田无法灌溉。2021年12月,城固县水利局下达杨填堰水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批复,工程建成后杨填堰又恢复了往日风采。

现代生机

低洼渠道巧利用,变身水塘、良田、湿地

如今的杨填堰,在1948年湑惠渠建成后纳入湑惠渠灌区。1994年将其引水枢纽改建为固定堰坝,灌溉洋县、城固两县的农田1.15万亩。五门堰也大部并入湑惠渠灌区。

山河堰则迎来了两次新生。1942年褒惠渠建成后,山河堰并入褒惠渠灌区。1975年,石门水库建成后,扩建了褒河引水灌溉渠系,褒惠渠所灌溉田亩全部纳入石门南干渠灌区,使灌溉面积达到了19.5万亩,无论灌溉规模还是灌溉保证率都有了极大提高。

如今,山河堰的原貌早已模糊,但仍然能够在筑坝夯土中找到踪迹。条石固底,三合土夯筑堰堤的遗迹,其坚固的程度,并不亚于现代的水泥结构。

沿着山河堰继续向南,堰渠的身影仍隐约可见,虽然已经不再发挥灌溉作用,但低洼的渠道被巧妙地截成一个个水塘,供农民养鱼,有的也被改成良田,或形成湿地,生长着芦苇、白杨等植被,将山河堰渠道再次串联起来。

2017年10月,汉中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成功联合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汉中三堰也成了当地农耕文化、水文化的一张新名片。而在这些文化之中,也交织着生态保护的思想以及实践。

(受访者供图)

标签:

推荐阅读

汉中三堰擦亮“西北小江南”名片丨水润中国·从东风堰出发——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⑨

汉中三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分别为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汉中三堰自创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

一帧中国丨一蓑烟雨任平生(2023年4月22日)

东坡笠屐图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个绘画母题,历代文献的记载及其画迹的流播都显示其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每日头条!安逸四川日历海报丨在这里,感受阳光的眷恋

今日安逸四川日历海报赏春之旅走进攀枝花米易阳光城,感受阳光的眷恋。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时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