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1月19日从省卫健委获悉, 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我省加强医疗机构内和机构间协调统筹,将专家力量、人力资源、药品设备和重症患者向综合救治能力强的三级综合医院集中,注重新冠救治与基础性疾病救治并重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重,实现全省远程医疗“一张网”,尽最大努力“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当前全省已平稳度过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全省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省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日均诊疗量从上月11万人次高峰下降至3000人次以下,ICU床位使用率从1月初85%左右下降至60%左右,重症患者从1月6日5710例高峰下降至2895例,阶段性成效背后离不开多措并举。
医疗资源实现“应备尽备”。四川加快重症床位储备,全省定点医院ICU床位数、三级医院综合ICU床位数和专科ICU床位数较去年同期扩增2.4倍,也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做好不少于3个月用量阿兹夫定、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小分子药物储备,筛选并采集符合恢复期血浆标准的献血者血浆10余万毫升,指导医疗机构尽早规范使用,保障全省新冠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组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学习新版诊疗方案,经重症医学专业培训的其他科室医师数和其他科室护士数分别达22438人和49169人,有效提升重症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水平。
发热门诊实现“应设尽设”。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设置发热门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诊室,现有发热门诊(诊室)4478家。四川也在指导各地将闲置的方舱医院、体育馆、展览馆、核酸采样点等场所转化设置为发热患者服务站(发药点),打造15分钟便捷诊疗服务圈,同时指导发热门诊单纯开药患者较多的医疗机构及时增设“全科门诊”或“便民门诊”,部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根据需要将普通门诊转化为发热诊室。
急诊患者实现“应诊尽诊”。四川加强急诊力量配备,各地通过增设120调度席位、增派调度人员、建立院前急救应急梯队等措施将120急救电话受理能力扩容至日常4倍以上。打通急诊、留观、病房衔接通道,确保急诊留观患者24小时清零,坚决杜绝拒诊行为,同步增加急救车辆和人员配置,提高120急救车辆转运效率,避免“压车压床”和远距离转运病人,让急危重症患者就近及时得到救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也设置24小时咨询热线,分流非急救需求患者。
住院患者实现“应收尽收”。四川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压实三级医院老年重症患者救治兜底责任。三级医院开放所有院区、病区、病房,强化外科床位统筹和内外科人员混合编组,按照不少于总床位的50%建立综合救治病房,配备呼吸机、监护仪等必要医疗设备,专门用于收治老年、儿童等重症患者。为缓解收治压力,四川还组织制定省级专家共识,明确入院、转院、出院“三个标准”,指导医疗机构加快床位周转、释放医疗资源。
重症患者实现“应治尽治”。全省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建立“省级片区指导医院-市级三级医院-区县级医院”三级重症救治体系,覆盖全省21个市(州)60家三级医院和386家(全覆盖)区县级医院。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4家片区指导医院对各自负责片区开展每日线上会诊和每周现场巡诊,市级三级医院对对口负责的区县医院开展线上会诊和现场指导,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四川依托183个县(市、区)全覆盖的远程协同调度系统,确保重症患者救治可及时得到省级专家指导,还在2023年选派包含呼吸、重症、急诊等专业的医务人员1294人到脱贫地区的县级医院,加快补齐医疗薄弱地区能力短板。
标签:
当前全省已平稳度过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
1月17日,成都航空口岸天府国际机场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组验收,由此,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具备了运营国际...
2023年1月18日,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成都宽窄巷子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喝茶、写福、看展、看演出、...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城正在积极筹备2023年新春活动暨第二届厢逢时光集,本次活动时间将从1月22日持续至...
1月18日,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高森林火险橙色预警,1月20日27日,我省西部的部分地区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