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环球时讯:双城经济圈三周年丨改善民生福祉 共筑巴蜀“幸福圈”

  • 2022-12-29 21:17:33 来源:川观新闻

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联合发布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统一事项办理标准流程;推出两批次涵盖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年来“公共服务领域”发布的成绩单。

从“检验互认”到“信息共享”,从环境共护到文旅合作,3年来,川渝两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随着越来越多的便民惠企政策举措在川渝两地诞生,川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资料图】

“以往我们去重庆,要坐两趟中巴车,中途还要转车,票价15元,班次也不多。川渝20路开通后,一趟车直达重庆,方便快捷价格还便宜!”这是今年6月,川渝高竹新区至重庆渝北区的公交车“川渝20路”正式开通以来,广安邻水县不少居民的共同感受。

“川渝20路”是川渝高竹新区至重庆市主城区的首条跨省公交车。该条公交线路实行跨省域互通、互联,支持两地公交卡通用,实行阶梯票价,最高票价5元,为两地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实惠,也架起川渝毗邻地区常态化交流合作、旅游探亲的“桥梁”。

拉近川渝时空距离的,不止陆续开通的20条川渝跨省(市)城际公交线路。3年来,随着川渝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逐步提升,更多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的“一件事”通办落地,两地群众交往更频繁、办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

数据显示,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成渝高铁日开行列车80—120对,跨省城际公交累计服务超127万人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固定电话通信资费一体化;川渝电子健康卡实现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实现“零跑路”或就近一次办,2022年1—11月,累计办理川渝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2.33万人次、待遇领取资格互认6.34万人次;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等信息实时共享,累计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2.6万人次,发放异地贷款20.3亿元。川渝两地人才中心全力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跨省通办”“川渝通办”,提供人事档案互转服务2.5万人次,人力资源“互通”欣欣向荣。

健康指数和平安指数不断提升

川渝医疗平台互联、系统互通、结果互认带来的便捷,让重庆市民章女士感觉“很贴心”。

在重庆市垫江县妇幼保健院分娩前,章女士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做了血常规、乙型肝炎感染标志物等产前检查。虽是跨了省市,但这次住院分娩,她不用再做同样的检查。

在互认检查项目结果的同时,川渝卫健部门还成立了川渝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质量控制专家组,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互认。按照计划,2022年年底前,力争实现川渝两地所有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025年底,川渝两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同级检验检查结果也将实现互认。

医疗服务便捷了,联动效应也持续增强。3年来,两省市持续推动川渝疾病防控、卫生健康一体化建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牵头联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中医药科技协作创新不断深化,联合组建眼科、神经外科、疼痛科等80余个专科联盟,建立205个远程医疗协作网,38家三级公立医院互认16项临床检验、41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结果,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门诊)费用、2.9万家定点药房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群众超251万人次。

回应川渝毗邻地区老百姓呼声,川渝卫生健康部门还联合发布《统筹川渝跨界毗邻地区120应急救援服务范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2021年拉开了毗邻地区跨界120一体化服务的序幕,不少乡镇居民享受到更为快捷的医疗急救服务。

根据《方案》,2025年,川渝毗邻地区2小时应急救援圈将基本建成,两地120指挥调度中心能够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调度120车辆提供跨界院前急救服务,患者跨辖区应急救治的院前急救服务需求将基本得到满足。

推进川渝毗邻地区110、120协作服务机制,构建2小时应急救援圈;建立川渝应急物资协同联动保障机制,实现救灾物资储备信息互通共享;开展灾害事故综合应急演练,互派专业人员参与四川“6·1”芦山地震、重庆山火抗灾抢险……随着川渝应急联动机制的不断完善,川渝两地市民的健康指数、平安指数不断提升。

社会事业加快实现共建共享

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川渝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重要内容。从川渝两省市老百姓的需求入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共融”——

实施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稳步推进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成渝地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等职教集团6个、医药卫生职业等教育联盟4个,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和技师学院集团5个,推进22所高校65个优势特色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举办重庆四川技术转移转化大会等活动40余场,两省市相互增投普通高校招生计划。

文体深度合作,丰富川渝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成立巴蜀文化馆、图书馆行业联盟,34家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共同举办首届川渝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开展成渝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展览”、川渝知识产权服务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共建田径项目国家队,联合举办成渝双城铁人三项公开赛和“巴山蜀水·运动川渝”等活动,携手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

生态共建共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共建共保成效显著,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有序开展,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城乡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两地生活宜居水平加快提升;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协同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联合编制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川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6%以上,协力确保了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川渝一家亲,共筑更加美好的巴蜀“幸福圈”。

标签:

推荐阅读

环球时讯:双城经济圈三周年丨改善民生福祉 共筑巴蜀“幸福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年来公共服务领域成绩单〉〉

短讯!川观解读丨四川第一座“巨型充电宝”开建,将带来什么?

12月29日,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这是全球最大的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也是全国海拔最...

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整改已完成148项

今年以来,四川省持续紧盯整改工作不放松,聚焦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长江黄河生态环境突出问...

四川累计建成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了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时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