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人物名片】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体现了在北宋文坛上的文学成就。苏家一门三杰,其文章和为人被后世称颂,这一切与好学、仁爱、清廉的高雅家风密不可分。
苏轼雕像 方旭 摄
【家风故事】
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正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的苏洵四处游历,27岁幡然醒悟发奋读书,十多年后终名扬京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鉴于自己少年不学的经历,让他深知年少读书的重要性,从小劝导苏轼、苏辙读书。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苏洵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他决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当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玩耍时,苏洵就有意躲到角落里去看书,两个孩子一靠近,他便故意把书藏起来,勾起兄弟俩好奇心。于是他俩就趁父亲不在时,把父亲藏的书找出来认真地读起来。兄弟俩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慢慢地,苏轼和苏辙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苏洵时常“陪读”,三人围坐“谈古论今”,《六国论》曾是父子三人的“命题作文”,三人分别分析六国被秦灭的原因,苏洵说“六国之亡弊在赂秦”,苏轼说“六国存在时间长于秦原因在于六国重用人才”,苏辙说“六国亡于互相攻伐”,尤其是苏洵的文章借古讽今,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流传千古。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熟读经史,先后成为文学大家,这与苏洵的教子方式是分不开的。
与苏父的传道授业不同,苏母程夫人尤其重视品德方面的教育。苏轼一家搬进纱縠行新居不久,有人无意间踩陷了院内一块地面,发现下面埋藏着一个大瓮,便想打开看里边藏了什么东西,却被程夫人阻止,并用土填塞。程夫人用此事教育启发苏轼两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一分一文也不取。”
苏母教子 方旭 摄
一日,年少苏轼读《范滂传》时对母亲说:长大后想成为范滂这样的人。苏母便回答他说:你若能做范滂,那我做范滂的母亲又有何不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苏轼就立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的远大志向。苏母通过点滴小事的教导,铸就了苏轼两兄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两兄弟为官期间救助贫困、扶危济困、孝慈仁爱。尤其是苏轼,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在海南儋州,他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用实际行动造福一方水土。苏轼谈到自己的功业,从不谈自己三大尚书的功绩,而是将为百姓办实事作为自己的功绩,他曾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坚持“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弥留之际仍说道“吾生不恶,死必不坠”。苏辙也铭记父训:“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身上,无时不展现着正直、清廉的高尚气节。
三苏为文、为政、为人,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在其成功的背后,折射出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良好家风。三苏家风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超越一宗一脉的意义,时至今日,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三苏祠 方旭 摄
【专家点评】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认为,三苏父子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优秀代表,其家训、家风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其当代价值体现在:
树立了一个家庭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典范。三苏家族世代恪守经世济国、仁政爱民、清廉自守的家训,建立与社会、家国融合共生的阔大格局,是激励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发展的坐标,树立了人类价值理念、道德情操、人文精神的典范,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树立了一个家风传承的典范。从文献记载,苏氏家族从曾祖父、祖父、父母一直传承直诚待人、和睦亲族、勤俭笃信的家风。
树立了一个家教成功的典范。三苏家教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天性、治身养心,不仅是三苏父子道德文章的“第一课文”,也是当下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
标签: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体现了在北宋文坛上的文...
4月21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走进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这个村是攀枝花芒果...
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四川省总工会围绕创建一批劳模创新工作...
4月25日,记者从三峡集团获悉,全球最大缆机群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缆机群正式开始拆除。
近年来,成都兴起了移动咖啡热潮,移动咖啡师也成为了当下的一个新职业。越野车上面挂着招牌和咖啡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