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彧希 摄影 李强
13.8亿度电,通过遍布全川各条道路、停车场、居民小区的充电桩,源源不断地注入一辆辆挂着绿牌的车。这个数字,是2021年四川全社会充电设施用电量,同比增幅达到118.11%。
电机开启,车辆发动,在正负极之间灵动跳跃的电荷,化为奔跑的动力,跃动于高山峡谷之中,穿行于车水马龙之间。
一次奔跑,画出一个能量流转的“环”——来自全省3887座水电站的充沛水能,撞击着“四川造”水轮发电机组的转轮叶片,转子飞速旋转切割定子磁力线圈,输出的澎湃电能通过密织的“超级电网”输送到每一根充电桩。
一次奔跑,串起一条产业腾飞的“链”——从世界级锂矿的开发利用,到动力电池全球领军企业的加码布局;从全国第六大汽车产业基地加速转型,到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这条“链”,正变得更长、更强、更韧。
探路之举
4月1日上午10点,一辆载重31吨的重型拖挂车缓缓驶入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Ⅰ号重卡换电站,倒车、停稳。一旁的控制室内,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机械臂,将车辆驾驶室背后一块黑色长方体电池取下,再换上充满电的电池,装好、固定。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也就是下来喝口茶的功夫。”驾驶员蒲师傅说。
宜宾三江新区Ⅰ号重卡换电站。
12吨以上的重型卡车,一直是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大户。数据显示,国内重卡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4.4%,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40%,氮氧化合物和颗粒物排放占比更是高达85%和65%。在重卡领域推行电动替代,无疑是大势所趋。
然而,一直以来,重卡的电动化却遭遇了重重障碍:记者眼前的黑色重卡电池,有2米长、2.35米宽,重量达2.6吨,即使采用大功率的直流电快充,充满一块电池也需要2小时左右。“电池重”“充得慢”“购车成本高”,让用户望而却步。
为重卡换电模式探路的使命,落在了宜宾。去年10月,工信部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宜宾市成功获批入选国家首批换电模式重卡特色类试点,是四川省唯一一个被纳入试点的城市。
三江新区1号重卡换电站,是四川省第一座投入运行的换电站。自去年12月建成投运以来,已推广应用电动重卡50辆,同时,位于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区的Ⅱ、Ⅲ号换电站现已启动建设,预计今年6月30日前将建成5座重卡换电站,将有300辆换电重卡投入使用。
宜宾三江新区Ⅰ号重卡换电站。
“如果宜宾试点成功,可在全国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换电技术标准、统一运营平台、统一换电站规划、统一电池运营主体。”宜宾三江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晓说。
宜宾向北,200多公里外的成都,也在同时推进一项探路工程。
4月12日,成都市龙泉驿区驿都西路与汽车城大道交叉口,异常繁忙:交通灯不断切换,重型运输车来往穿梭,其中不少车辆喷涂着不同车企的标志,运送着“四川造”整车和零部件。
四川(成都)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项目两个真值路口之一
这也是一个特殊的路口。“这是四川(成都)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项目两个真值路口之一,另一个位于500之外。如此高配置的真值路口,全国仅有这两个。”成都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解决方案工程师张崇源说。
记者看到,在路口的四个方向都新架设了一根横杆,上面依次排列着激光雷达、MEC边缘计算单元、高感知摄像头等设备。
“这些设备收集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后台进行实时建模,再将数据反馈到车载设备或APP上,司机可以提前获知红绿灯信号、路口车流量等信息。”张崇源说,这将为真正实现“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打下基础。
四川(成都)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项目两个真值路口之一
目前,先导区一期启动区相关路口基本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建设,覆盖的道路范围将逐步扩展至龙泉驿全域,探索的脚步走到了全国前列。
另一个试验场,在离此不远处的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
“共建设有9大功能区、266个测试场景,其中包括真实隧道、桥梁、雨雪雾等特殊天气模拟工房,可以实现在特殊天气环境下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项目代建业主单位相关负责人说。
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国别合作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地,是自动驾驶汽车的“考场”。“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意味着今后我们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相关标准的制定上,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省经信厅汽车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串珠成链
4月7日,成都市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新科大道,成都格力钛新能源产业园就落户于此。这是一家年产能2.5万辆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而整个格力钛的新能源车销售量,在行业内能排到全国前五名。
成都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为成都大运会生产的纯电动车
步入园区,记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紧挨着格力钛的总装车间一侧,就是宁德时代的生产基地,两家企业之间,甚至没有一道围墙相隔。
“宁德时代也是我们的供货商。”总装线上,成都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中福掀开一辆车的后盖。此刻排列在生产线的几辆“脸谱车”,是格力钛专门为成都大运会量身定制的纯电动接驳车辆,车的正面被涂装成了颇具四川特色的川剧脸谱。
格力钛进入新津的时间点并不算早,但一系列动作却跑出了“加速度”:去年,成都格力钛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已与成都格力、宁德时代、大洋机电、金普达、中材科技等15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产业园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将达30家以上。”赵中福说。
成都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纯电动公交车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四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之变:它预示着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的加速提升。
这股风,同样吹进了几十公里外的成都经开区。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过去十多年,成都经开区经历了一场平地崛起汽车城的巨变。2007年7月,第一辆“四川造”捷达轿车下线,标志着成都经开区汽车工业的正式起飞。很快,整车龙头项目的陆续落地引发了“狼群效应”,与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及更多的车企纷纷落户。
如今,成都经开区已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吉利、沃尔沃等10家整车制造企业和500多家零部件企业,其中8家整车企业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和产品。“截至目前,成都经开区整车年产能已突破150万辆,年产量已连续7年突破百万辆,占全省的88%左右。”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局副局长谢兴云说。
客观来说,四川的新能源整车尚存在产量小、车型少等短板,但多位受访者均乐观地表示,随着四川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配套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接受度和消费能力的持续释放,站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态加速变革的起点,四川依然值得期待。
成都经开区,正在“二次创业”。谢兴云特别提到一组数字:截至2022年1月,成都市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7.6万辆,实际保有量达到25.5万辆,占全市汽车总量的4.4%,排名全国第七,“居全国非限购城市第一。”
近段时间来,谢兴云和他的团队密集地拜访了多家整车企业,引导区域内现有整车企业尽快导入新能源优质车型,盘活存量;并加紧与全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头部车企、“造车新势力”对接,促进更多龙头车企落户成都,做大增量。“四川具备市场容量、产业基础、绿色能源、矿产储备、人才优势等比较优势,不少车企都看到了四川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有意向来川共谋发展。”
产业串珠成链,是四川的另一张“王牌”。回溯上游,四川锂系列产品的产能产量居全国第一,动力电池产业异军突起,宁德时代、杉杉锂电、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领军企业纷纷加码布局;探寻下游,四川长虹、威马汽车等企业已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四川铁塔作为省内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最大的企业,每年将新增5万组梯次电池需求……
奋发的冲动自上而下:四川将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确定为“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从《四川省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到《“电动四川”行动计划(2022—2025年)》,政策支持力度层层加码。
“我省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宜宾、南充、绵阳、资阳、遂宁等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省经信厅汽车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全新赛道
4月8日,一辆载重4.5吨的氢燃料电池冷藏车像往常一样驶上成安渝高速。这辆车不“喝油”、不充电,加氢3—5分钟,“敞跑”450公里。这条路,是川渝共同打造的成渝“氢走廊”上的一条直达干线。
成渝“氢走廊”启动仪式龙泉驿会场(鲍安华/摄)
将时间线往前推,今年2月,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107辆氢燃料电池柯斯达客车亮相北京冬奥会,同时登上舞台的,还有从南充驶出的80台12米吉利星际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在这个比拼氢能车技术实力的最大“秀场”上,“四川造”格外亮眼。
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为北京冬奥会生产的氢燃料电池柯斯达客车(省经信厅供图)
氢能,一种绿色、零碳、可再生的能源,近年来引发的绿色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抢占高地,机遇不容错失。
四川以一种冲刺的姿态切入赛道:早在2020年,四川就发布了《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到如今,全省已累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400辆,建成加氢站11座,示范规模西部第一、国内领先。
去年4月,成都西部氢能产业园在成都经开区动工建设,内江开通省内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6月,我国西部高原首座标准化固定式加氢站在西昌邛海之畔投运;7月,东方氢能产业园在成都市郫都区开工建设;11月,以氢能为核心的综合智慧园区在德阳制造基地启动……
而“氢走廊”的正式启动,则被看作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条走廊基于成都到重庆这条主干线,辐射成德眉资环线,连接川南及渝西、川东北及渝东北,贯穿成渝中部城市群,到2025年,这条走廊将投入约1000辆氢燃料物流车。
“成渝氢走廊的建设,将深度整合两地优势产业资源,互补合作,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虹吸效应。”省经信厅汽车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全新赛道不止一条。在“四川造”新能源车驶向全国的同时,“四川智慧”也在加速输出。
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也是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沿着工作站内部狭长的走廊,智能电池实验室、材料高温实验室、形貌表征检测室等一字排开,“研究方向包括先进动力电池技术与储能系统技术、充换电与智慧能源系统技术、混合电驱动系统与整车控制系统技术等。”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剑锋说。
目前,院士工作站正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联手,共同筹建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检测平台和年检体系。“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平台。”华剑锋说。
“短短几年时间,宜宾已吸引了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同济汽车研究院、凯翼汽车研究院3家研发机构。”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副局长汪宁说,同时还依托在宜高校,开设10余个汽车相关专业及配套实训基地。
而威马全球研发中心落户成都,则为成都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该中心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整车安全研究院、三电系统安全研究院、前瞻技术研究院、汽车创意设计院五大研究院,业内人士认为,“威马入蓉有望助力成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形成全球领先的研发实力。”
标签: 双碳十问
2021年四川全社会充电设施用电量,同比增幅达到118 11%。
4月14日0-24时,成都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截至4月14日24时,成都市本轮疫情...
4月13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位于雅安市雨城区的周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如果拍一帧绿...
4月12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兴大道。在这条雅安的产业发展轴...
4月12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兴大道。在这条雅安的产业发展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