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文/图
“要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们敢于‘十年不鸣’。”3月29日,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攻关年和人才建设深化年大会上,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永红的一番话,引发与会者共鸣。
会场内,长期萦绕在科研人员心中的困惑——“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敢不敢'十年不鸣'”,终于有了答案。
当天的会议上,省农科院发布《加快科技攻关行动方案(2022-2025年)》,这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十年磨一剑”的稳定支持机制和长周期评价体系,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刚进会场,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浩杰就注意到了这个新信号。在她的座位上,摆放着新出炉的文件。
“支持力度很大,算得上是一份大礼包。”同她一样,翻看文件时,不少科研人员感慨。
“长期以来,科研项目周期短,一般3-5年就要求出成果,压力很大。”李浩杰说,很多科研人员不能沉下心来开展基础研究。
但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吕火明举例,改变“蜀中无好米”的水稻突破性新品种“川优6203”“川康优丝苗”都经历了10年以上的选育时间。
10年是一个时间尺度,背后透露的则是鼓励基础研究的鲜明导向。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就传递了“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的信号,近日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也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
“这为我们的科技改革指明了方向。”吕火明表示,四川是农业大省和种业大省,当前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接下来,省农科院将聚焦生物育种、耕地质量等7大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探索实施“1+9”揭榜挂帅等新型科技攻关模式,赋予领衔首席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
新模式将任务期限设定为10年,通过建立长周期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沉下心来搞研究。“评价考核不会具体到某一年,决定权完全交给领衔首席科学家,由他们根据攻关规划,决定哪个阶段出成果。暂时不出成果也没关系。”省农科院院长牟锦毅介绍,省农科院每年将对每个领衔首席科学家团队安排支持100万元科研经费,连续支持10年。今年还将制定专项的长周期评价体系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管理流程和环节。
要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们敢于十年不鸣。3月29日,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攻关年和人才建设深...
今年以来,四川气象部门多措并举,加大力度为全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保障,一系列气象黑...
3月30日,乐山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该园区规划占地面积约3000亩,将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动力...
按照国家森防指办公室的安排部署和要求,今年以来,我省统筹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回头看和常态化...
3月29日,四川省侨务办公室、四川海外联谊会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