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天天快资讯丨警惕!阳了以后出现这几个症状,可能正在转重症!医生建议尽快入院!

  • 2022-12-26 10:03:15 来源:羊城晚报

当前,新增感染者处于快速增长期,新一波疫情高峰来临,部分人群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肌肉关节酸痛、咽喉肿痛等表现。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正在转重症?出现哪些症状先别急于上班?

出现这几个症状,可能正在转重症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孙培培提示,第一,出现气促,呼吸频率≥30次/分;第二,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指数≤93%;第三,动脉血氧分压除以吸氧浓度≤300mmHg;第四,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大于50%。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之一就要考虑可能正在转为重症,建议要尽快入院。


(资料图片)

孙培培介绍,除第四条外,前三条大家都可以自行检测,建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加重配备简单的监测设备对相关指标进行监测,以帮助患者更好的监测病情,把握好入院时机。

对于胸闷症状,孙培培也表示,大部分患者在感染新冠之后,气道反应比较高,有些人合并咳嗽,咳嗽之后会有气短或胸闷的症状,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也可能是因为肺脏、心脏、贫血等基础疾病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炎症进展到了肺部。

“虽然很多重症、危急重症患者都会有胸闷、气短的表现,但是出现胸闷的症状不能和危急重症或正在转向危、急重症画等号。”孙培培介绍,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都可能会出现。首先,轻型患者,可能是因为心理压力或者紧张情绪造成的胸闷不适,也可能是因为感染后,出现了上呼吸道的症状,比如鼻塞、痰多、气道反应较高后引发的胸闷、气短;普通型患者因为炎症发展到了肺部,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现象。

此外,如果肺脏有基础疾病,出现胸闷后就要注意,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基础疾病,但是胸闷、气短以及伴随症状在持续或者有所加重也要引起注意,但是总体来说在感染初期的3~5天甚至1周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早期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可以对症服用一些相关药物,并且可以采用吸氧、休息的办法看看是否能有所缓解。

如有这些症状,先别恢复工作

近日,全国多地出台政策,明确阳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可正常上班,不再要求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一些地方也提出无症状、轻症患者做好个人防护同样可以正常上班。这些人群返岗需要注意啥?记者采访了相关医疗工作者。

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传苗认为,返岗前,大家需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评估,既要顾全大局,也要量力而行。可以在身体没有过多不适、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回到岗位。“如果患者仍有发烧、全身肌肉酸痛、体力不支等症状,这种情况下不鼓励急于恢复工作。”刘传苗说。此外,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不可掉以轻心,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

在上班路上以及办公场所的个人防护很重要。刘传苗告诉记者,首先要戴好口罩、保持“手卫生”,“比如正确佩戴N95口罩,勤洗手、做好手部的清洁消毒。”中国科大附一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穆燕介绍,应保持室内通风、做好定期消毒,“每天上午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阳性感染者使用的餐具等个人物品应以加热煮沸等方法消毒,也可以选择适合的消毒液浸泡消毒。”

个人需要更加爱护身体。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荣珍认为,阳性感染者一方面要注意保暖,另一方面也要在一日三餐多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保持良好心态对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很重要。”刘传苗认为,企事业单位也应当做好人文关怀,及时关注职工身体状态,“尤其是做好员工的健康监测,对恢复正常工作的无症状、轻症患者等人群给予更多关心。”

阳了以后该怎么吃?

康复阶段饮食要点速览










转发周知!

来源 |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


标签:

推荐阅读

天天快资讯丨警惕!阳了以后出现这几个症状,可能正在转重症!医生建议尽快入院!

当前,新增感染者处于快速增长期,新一波疫情高峰来临,部分人群感

环球快报:桂林两座公园通过国家级验收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关于2022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结果

谨防感染后成重症!医生紧急提醒:这个细节很重要

近日各地医院门急诊室压力较大很多人有疑问:这一波奥密克戎仍是攻

广西的“晴”歌还能唱到27日,之后将又冷又湿

今天又是太阳当空照一天广西各地都是暖洋洋的12月17—23日全区大部

环球最新:阳了后,这个症状非常危险!这类人群务必警惕!

近日,多位专家提醒:老人需警惕,“沉默性杀手”。新华社资料图北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时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