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天天微动态丨青狮潭再“开渔”:从“养鱼污水”到“养鱼净水”的桂林实践

  • 2022-08-22 15:55:55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今年库区迎来首次“生态鱼”捕捞。


(相关资料图)


2018年青狮潭水库投放鱼苗:以水养鱼、以鱼净水 (兰田乡政府供图)


如今生态修复后的青狮潭水域。


2013年网箱拆除前图片(兰田乡政府供图)

□本报记者苏展 通讯员黄勇丹 文/摄

养鱼、捕鱼,对于青狮潭库区的居民来说,曾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网箱养鱼为这里的百姓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其造成的污染使水库水质每况愈下,8年前,库区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大整治,网箱被全部取缔。此后数年,养鱼在库区成了禁忌。

然而,近日,库区三个渔业合作社陆续下网开捕,一张张渔网再现青狮潭。8年后,面对生态保护和百姓生产生活的矛盾,青狮潭这次给出的答案是“养鱼净水”。

鱼来了

青狮潭水库建于1958年,是桂北最大的水库,水域涉及灵川县九屋镇、兰田瑶族乡和公平乡三个乡镇。因为水库建设,这里大面积的山林和耕地被淹没,库区移民的人均水田只有0.25亩,人均旱地0.128亩,加起来人均不到4分田地,在这里发展种养产业面临着物理空间上的先天劣势。

在过去,这里的百姓主要靠着伐售山上的毛竹和外出务工为生,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人把一堆网箱带回了库区,这里开始有了养殖产业。

兰田瑶族乡兰田村委枫木根村的梁运喜就是最早将网箱带回库区的那批“带头人”之一。30岁那年,梁运喜在八里街卖鱼饲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朋友到湖北考察饲料,却意外发现了网箱养殖技术。“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就想着试试这种养殖技术能不能在自家门口普及,如果成功了,不仅可以带着大家赚钱,自己的饲料也有稳定的销路。”

就这样,青狮潭水库第一个25平方米的“试点”网箱搭了起来,这一试就养出了1万多斤鱼。试点的成功,使得库区周边村子的村民纷纷效仿,网箱养鱼如同星火燎原一般,慢慢遍布整个库区。

鱼走了

梁运喜出生在库区,成长在库区,他记得,小时候水库两三米深的水域都可清澈见底,村里推广自来水之前,他们是喝着青狮潭的水长大的。然而,在网箱养鱼推广之后,这片他们熟悉的水域开始一天天变得陌生,日渐浑浊的水质,让他们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前路。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用这里的水洗个手,都会染上一股鱼腥味。

有公开报道显示,2005年,青狮潭水库网箱养殖面积是3万多平方米,到2013年,养殖面积接近30万平方米,库区网箱养鱼户达346户,共有5943个网箱,每天至少向库区投放鱼饲料上百吨。而饲料的残渣及鱼的排泄物日积月累,水质因此恶化。网箱养鱼的“鼎盛时期”,这里的水质检测为“劣Ⅴ类”。

“劣Ⅴ类”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把水体划分为五个等级: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而“劣Ⅴ类水”就是水质比V类还要差的水。可以说这种水基本已经丧失水的使用功能。

“那时整个青狮潭水库就相当于一个大‘鱼塘’。”这样的水质显然已经影响到了包括梁运喜在内库区百姓自身的生活,即便当时养鱼确实能赚钱,但他们大部分人都感觉到“这样下去不行”。

2012年,广西开始实施第一部地方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3年,《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年)》正式出台。立法推动着漓江生态治理机制从行政管控迈向全域法治化保护。

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桂林市和灵川县花费数千万元,开展青狮潭水库水质环境综合治理行动,通过补助、劝导、转产等方式引导村民将网箱拆除。整治行动得到了库区大部分人的支持与配合。

梁运喜也成为了最早将网箱拆除的那批人。他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拆除了自家200多平方米网箱。而他的饲料生意自然也受到严重冲击,“销量是直接砍掉三分之二吧,但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再找别的渠道卖”。

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网箱养鱼已成为库区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网箱没了,村民们靠什么生活?

青狮潭水库水域涉及的三个乡镇中,网箱养鱼最为泛滥的是公平乡。2016年,蔡平到公平乡担任乡长,那是“大整治”之后的第三年,这一阶段的库区群众正面临着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后的迷失,蔡平到任之后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失去网箱群众“再探索,找出路”。

养猪、养牛、养羊、养竹鼠……在当地政府与农业部门的引导下,青狮潭库区的移民进行了大胆尝试,依靠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当地人民的勤劳,失去网箱养鱼的经济困难马上就被新开启的养殖事业解决了。2016年刚好赶上生猪价格一路上涨,一度达到历史高点。“改行养猪的村民在那年着实获得了很不错的收益。”蔡平说。

但很快,大家发现,虽然水里的网箱没有了,但是岸上的养殖场开始遍地开花,青狮潭水库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养殖场一度达到300多个,人们又渐渐意识到,这不过是将污染源从水中搬到了岸上,猪圈牛场造成的污水排放都直接流入了青狮潭水库。

“水上大整治”之后,又是一轮“岸上大整治”。2018年,灵川县按照“实事求是、依法处置、疏堵结合”的原则,拆除库区周边500米范围内污染畜禽养殖场,污染养殖场发放奖补资金共约5500万元,后续转产扶持仍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

公平乡又是当时水库三个乡镇里建养殖场最多的。整个库区总计有300多家需要取缔的养殖场,公平乡占了270多个,乡政府承受的工作压力可见一斑。“我们专门成立了畜禽污染养殖场拆除转产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地跟群众做工作。”蔡平说。

经过多次上门对养殖户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谈心等方式,养殖户从一开始的“拒拆”渐渐转变为“要拆”,许多人也签下了转产协议。据悉,至2019年12月31日,该乡完成污染养殖场拆除并验收274户272个养殖场,完成率100%。

鱼回来了

水上不能养,岸上也不能养,转产方向似乎只能以食用菌、蔬菜、林下种植为主。但这里的人们似乎心有不甘,对青狮潭多少有点“意难平”。好水为何不能养好鱼?2018年,“岸上大整治”开启的当年,灵川县人民政府同步出台了《青狮潭水库生态渔业发展分区域养殖实施方案》。“生态鱼”的概念被首次引入青狮潭。

同样是养鱼,也同样还是在青狮潭水库养鱼,这“生态鱼”和过去的“网箱鱼”有什么不同呢?

“使用网箱养鱼需要大量的人工投食,相当一部分投喂的饲料不能被网箱内的鱼吃完而进入了水中,饲料中含有氮、磷和有机物等营养成分,分解时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污染。”灵川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文岐莉告诉记者,网箱养鱼的弊端显而易见,除了向水里投放饲料造成污染外,为了防止鱼病发生,养殖户还会将各种化学物质直接喷洒到水体中,加上养殖户在连片网箱上搭棚建屋居住,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排入养殖水域。久而久之,网箱养殖不但使水生动物本身的生存环境恶化,也影响周围水体的水质,甚至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

而“生态养鱼”的理念则相反,养鱼过程中不投料、不投饵、不投肥,鱼类只以水库内的浮游生物为食,简单地说就是“放养”。

人们只需要定期按照专业人士的指导适量投放鱼苗至水库,然后等待其自然成长到可收获就算成功了。

由于过去网箱养殖投饵过量等原因,水底仍然富含饵料残留的底泥,“生态养鱼”期间,人们还尽量选择投放对生态有恢复性作用的鱼种,比如投放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这些鱼可以有效消耗富营养的底泥,从而达到渔业生产与环境受益的双赢,实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目标。

2018年,九屋、兰田、公平三个乡镇分别成立渔业合作社,凡是邻近库区的群众,都可以成为合作社的社员,鱼资源是全体合作社社员的,采取统一投放鱼苗,统一捕捞,出售的商品鱼钱款也是向全体社员分红。“电鱼、灯光捕鱼、放地笼、拦网包括钓鱼全面禁止,由全体社员监督,并配以专业管护巡逻人员,使水库无序捕鱼和泛滥捕鱼现象有了很大改观,宽阔的水体面积,合理的鱼种投放,相信将来水库的鱼会更多。”文岐莉对青狮潭“生态养鱼”充满信心。

经过四年尝试与探索,今年夏天,青狮潭水库3万多亩水域终于等来了首个“生态鱼”捕捞季,库区居民迎来了久违而熟悉的场面。8月初,记者在兰田瑶族乡赶上了该乡今年第三次捕捞,浪花飞溅,鱼儿腾空,一网收获了750公斤鱼。据悉,目前该乡总计捕捞超过了5万公斤鱼,增收70多万元。该村委12个自然村1560人入社成为会员,占全村人口的87%。

而就在去年,水库的鲢鱼、鳙鱼获得“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在“名牌”光环加持下,“青狮潭的鱼”销路更加不愁。

更好的消息是,通过这些年的生态养鱼实践,目前青狮潭水库水质长年保持在Ⅱ类水水平,一级保护区则达到Ⅰ类水水平。

鱼回来了,水也更清了。


标签:

推荐阅读

天天微动态丨青狮潭再“开渔”:从“养鱼污水”到“养鱼净水”的桂林实践

今年库区迎来首次“生态鱼”捕捞。2018年青狮潭水库投放鱼苗:以水

全球快播:盘“涌”进绿茵场 桂林足球爱好者抱怨有时订不到场地

飞盘“涌”进绿茵场 足球爱好者抱怨有时订不到场地是飞盘“侵占”

动态:网友提出建议,交通运输部:我们十分赞同

中国政府网“互动”栏目8月18日刊发了交通运输部答复网民关于“高速

环球播报:热点 | 6岁儿童溺水身亡,7岁玩伴成被告?

3个年龄六七岁的小朋友结伴游玩,6岁的小明不幸溺亡,其父母在悲痛

焦点消息!桂林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将惠及群众27.1万人次

桂林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将惠及群众27 1万人次本报讯(记者徐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时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