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今日热议:普通孩子的兴趣班:继续“烧钱”还是“及时止损”

  • 2022-06-13 05:52:33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一个班上会弹钢琴的有三十个,屡获绘画、书法、围棋奖项的有十多个,剩下的是学芭蕾舞、艺术体操、击剑、马术、主持的孩子。

有模有样、多才多艺,如今的“后浪”们是肉眼可见的优秀。但孩子们不会告诉你的是,在一首钢琴曲练成前,他们是如何与家长“斗智斗勇”的,因为练习过程中充满了枯燥,分分钟令人想放弃;家长们也不会告诉你,孩子们身上看似光鲜亮丽的才艺,是一个个持续高投入、耗费了大量精力,甚至影响亲子关系也要坚持下去的兴趣班“堆”起来的。

“人均一个”甚至是“人均几个”的兴趣班有没有必要?如果不走专业道路,普通孩子学到一定程度,是继续“烧钱”还是“及时止损”?作为家长,如何拿捏孩子兴趣与坚持的度?怎样才算适度参与其中?

在暑期来临前,本期《亲缘》邀请到两位市民、两位教育专家,一起探讨兴趣班的那些事。

“坚持派”vs“放弃派”:

我们都是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

讲述者:庄女士、陈先生

庄女士育有一子一女,女儿今年9岁,钢琴、舞蹈、软笔书法学得有模有样。每每在朋友圈“晒”出比赛获奖证书,都能引来“哇”声一片。儿子今年4岁,每周的兴趣班就是三节早教课。

两个孩子的兴趣班价格不菲,庄女士算了一笔账:姐姐的钢琴课200元一节,每周一次;舞蹈课80元一节,一周一节;书法也是80元一节课,一周一节。弟弟的早教课是100元左右一节,一周三节。这样算下来,光是兴趣班的费用,两孩子每个月就需要超2000元,还不算接送的油费和因此额外产生的一些费用。

长期坚持下来,考验的不仅仅是荷包,更是家长的体能和信念:风里来雨里去无怨无悔地接送,全程跟学、跟练。作为琴童的家长,庄女士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五年来的不易。为方便孩子练琴,她还买了一台几万元的钢琴在家里,每天督促孩子练习。

刚开始,孩子是发自肺腑地喜欢钢琴,但再多热情也被枯燥的练习磨平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开始和庄女士“斗智斗勇”。为了逃避练琴,孩子故意拖长写作业时间,磨蹭到9点就可以直接洗澡睡觉。

庄女士对此充满无奈,但也表示出了理解:“我们之前约定好了每日练琴一小时。通常安排在写完作业后的8—9点。为了学琴、练琴,孩子的确牺牲了很多玩的时间。”

为了让孩子坚持下去,庄女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到后来什么方法都试了,孩子就是不肯主动练琴,亲子关系也因此一度紧张。深思熟虑后庄女士将孩子的兴趣班停掉了。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主动跑来找庄女士,要求恢复钢琴兴趣班。原因很简单:班上的同学都有至少一门才艺,在放弃钢琴之后,孩子和同龄人一比,发现自己除了钢琴外没有能“技压群芳”的才艺。于是庄女士又重新踏上了送孩子上兴趣班、日常陪练的生活轨道。

庄女士说,小孩学琴的时间早于同龄人,五年下来,基础、技法和表现力肯定是要优于刚起步的孩子。目前一些比较难的曲子也能啃下来。因为喜欢肖邦,还自学了小夜曲。但庄女士对孩子的认知也很清晰,尽管孩子已经考过了八级,也斩获了不少大小奖项,但学琴的人千千万,专业道路上能出几个郎朗?“让孩子坚持学琴,一方面是培养她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希望她能在上兴趣班的过程中,感受到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和庄女士形成对比的是陈先生,他花了很久的时间才决定让孩子放弃兴趣班。此前,他送孩子学习马术已经六年时间了。这些年来,陈先生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去距离市区20多公里外的马场,跟着教练学习,还参加过不少比赛。

对于这几年在马术兴趣班上的花费,陈先生直言“不想算”。教练费、买专业行头、马术考级、来回油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初级马术学习为例,一鞍时(45分钟)接近400元,普通家庭难以长期承受。但看到孩子在马背上的飒爽英姿,陈先生一咬牙:“怎么都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

随着孩子小升初后,孩子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并且陈先生换了岗位,不像以前那样有宽裕的时间陪伴孩子上兴趣班,与其让兴趣爱好成为生活的负担,不如就此“止损”。

不少同事朋友对此表示惋惜,陈先生说,自己也曾经纠结,生怕耽误孩子的天赋,“最初看到孩子在马术上有点天赋,我的确大胆地想过:会不会他是下一个华天(中英混血马术运动员,多次代表中国出战奥运会)?但很快我就恢复理智了,我们家的条件和家庭氛围,想走马术专业道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希望他能从马术这项运动中培养建立自信、塑造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能丰富精神世界,健美体魄。暂时放弃马术,不代表完全放弃。在未来合适的时机,也许孩子还会自发地重启、继续这门爱好。”

教育专家:家长“好好学习”,

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你的孩子在书本上学习东非大裂谷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暑假去过了。学校刚贴出一个假期南极游学的项目,费用10万元,一顿午饭的工夫,名额已经抢完了。”一年前,一篇《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的文章,在网上刷屏,引发了热议。

文章作者小王的母亲,是一名哈工大的高才生,在北京站稳脚跟后,一门心思想要培养女儿成为全才。于是孩子小小年纪便辗转在各大兴趣班,芭蕾舞、古筝、跆拳道,加上当时很火的奥数、英语,每一天都被排得满满当当。因为嫌弃孩子没能上好初中,小王的母亲宁愿开车一个半小时,也要把她塞到一所一年学费需要几十万元的私立学校。但当活在“内卷”中的小王逐渐长成一个普通姑娘的时候,她和那些从小到大被打鸡血的孩子一样,平静而快乐地接受了事实。“有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只是为了做一个合格的普通人。”

事实上,青少年时代的辛苦透支,大概率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广西某教育机构创始人、心理咨询师舒畅举了个身边的例子。他亲戚的孩子,还没上小学就被家长安排了6个兴趣班,分别是钢琴、画画、围棋、书法、英语、唱歌,周六周日全天排满,周二、周四加强班。一个月兴趣班的费用至少在3000元。钢琴考级前,请家教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费用达到300—500元一个小时。对于亲戚的这个做法,舒畅其实并不赞同:“好比你同时打五份工,你能说出哪份工作是你最喜欢的吗?都在疲于应付,浅尝辄止。”

舒畅说,这些年,因为兴趣班而产生家庭矛盾、前来求助的孩子、家长有不少。让他印象深刻的有一件事,两年前,一位乐群小学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做心理咨询。妈妈说,孩子特别不喜欢练钢琴,一弹到那几首曲子就烦躁。后来舒畅和孩子沟通后,孩子才说出理由:他不是不喜欢练琴,而是不喜欢弹妈妈要他弹的那几首曲子,因为那是考级的曲子。而孩子有自己喜欢的曲目。

舒畅建议,无论是指望通过兴趣班来培养爱好,还是为未来走专业道路打基础,家长们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给孩子报兴趣班的目的是什么?是真正想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自己想当“甩手掌柜”把孩子“寄养”在培训班上,自己获得两小时的喘息时间?同时,是否赋予兴趣班太高的期望?这个技能,到底是孩子喜欢还是家长喜欢?如果只是一门爱好,请给孩子一些“弹性”,让兴趣班回归兴趣。

在孩子想放弃兴趣爱好的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陪伴、沟通、鼓励。比方说孩子去学了围棋,回到家得有人跟他下才行,让孩子体验到学以致用和“赢”的快乐。孩子的兴趣都是有峰值的,抵达峰值后,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一定是有回落的,并且都会走到瓶颈期、横盘期。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而不是说“我花了那么多钱,你要给我坚持下去”这种话。要学会欣赏孩子学到的技能、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感或是瓶颈期的挫败感。同时也要与兴趣班老师沟通,让老师重新调整课程和办法,引导孩子持续产生兴趣。

桂林某实验小学创办人赵燚则分享了一个观点:“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资料图)

“普遍说来,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多半出于三种驱动:第一种是别人都在学,我的孩子也要学;第二种是通过兴趣班,试试看我的孩子在哪些领域有天赋;第三种就是自己没时间,所以将孩子‘外包’给兴趣班。”赵燚说,无论是哪一种出发点,家长都要清楚地找到自己、孩子和兴趣班的定位。比方说,你期待孩子通过兴趣班感受艺术的熏陶,通过体育运动获得锻炼,那么就不要在技能上太严苛。

如果想让孩子走专业道路,那么家长首先要评估孩子是否具备相关的素养,也要评估家庭是否有充足的财力,家长是否有足够精力、时间去陪伴孩子进行长时间反复练习。与兴趣班相比,如果要培养专业人才,家庭氛围显然占比更大。

“继续”还是“放弃”,

三条建议请收好

暑期将至,各类兴趣班也打出了许多诱人的广告来招徕学员。在报班前,不妨听听两位专家的建议。

第一条建议就是要广泛接触,一开始不报长期课程。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兴趣班,多打开感受通道,这才能够确定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不要害怕多尝试会导致“蜻蜓点水”和“三分钟热度”,因为孩子本身所处的年龄段就有“假性兴趣”这一说法。在多尝试、上一段时间的课程后,孩子的“假性兴趣”就会逐渐消失。这时候,家长就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发自肺腑地喜欢所学的东西?还是遇到了瓶颈期?如果孩子实在不喜欢,他们一定会找出各种理由表达自己的抗拒,比如会说上课的地方空调太冷、作业没写完等。同时,也要观察孩子是否因为外界因素才去上兴趣班,比方说不少兴趣班都会用小礼品、玩具等吸引孩子前来上课。

第二条,同阶段最多只报两个兴趣班。很多家长想通过兴趣班训练孩子专注和坚持的能力。但报太多班对这两项能力无益有害。建议孩子在一个时期,最多只报两个班,并遵循“一动一静”的原则,静态项目锻炼孩子专注能力,动态项目锻炼孩子体魄。选定了以后,就要视情况尽量坚持下去。如果孩子想放弃,不妨让这种念头“飞一会”再说。同时观察他为什么想放弃,是获得的正向反馈少了还是因为在兴趣班有不好的体验?另外,适时地比赛、上舞台,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有激励作用。当他们通过努力,获得了表扬、肯定、成就感体验等正向的反馈后,他们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从而让他们继续坚持下去。切忌把孩子当作“工具人”,忽略他们日常为此项技能付出的汗水,敷衍应付孩子的日常展示,表扬称赞不走心等,这些孩子们都能感受得到。

第三条,兴趣班不能替代亲子互动。不少家长都是让兴趣班代替自己陪伴孩子,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小学前父母陪伴他们的是每天放学,初高中是周末,大学是寒暑假,到了工作、结婚成家,可能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珍惜相互陪伴的时光,把兴趣班当成是两代人共同学习、成长、交流的机会,无论未来孩子是多一项业余爱好,还是因此受启发走上了专业道路,兴趣班都会成为孩子成长回忆中快乐的那一部分。

标签:

推荐阅读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时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