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物理与地理学科的融合试题

  • 2023-07-05 09:01:45 来源:互联网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物理与地理学科的融合试题,希望大家喜欢。如果这12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物理与地理学科的融合试题相关的文章。

篇1:物理与地理学科的融合试题

祖国的山河分外美丽,近年来在中考物理试题中出现了一类以祖国美丽风景为情景创设的试题,让大家在物理学习和考试的同时,在试卷上浏览祖国秀美的山河,从而激发大家爱祖国、爱学习的热忱。这类题也可以看成是物理与地理学科的一个融合,让大家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增长着的地理知识。现将近年来出现的这类试题罗列一二,希望对大家所帮助。


【资料图】

例1.(江苏镇江)自古长江三峡雄奇险秀,滔滔江水奔腾直下.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其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中写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中所描写船的平均速度约为 ( )

以长江三峡为背景的考题一般考查与水有关、与船有关的知识,如水和船的流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本题则要求计算船航行速度。

答案:C

2.(江西)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形成“烟”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B.“烟”是液化形成的

C. “飞流直下”的水的动能在增加 D.“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以庐山为背景的考题一般涉及水的"运动、能量变化以及“云雾”方面的知识,如本题则考查“烟”(实质是雾)的形成原因,水的动势能情况。

答案:A

3.(福建福州)晓明拍摄到的西湖大酒店的风景,照相机的镜是_________镜;西湖大酒店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人们每到一处旅游胜地,都忘不了要留影摄像,因此本题考查了照相时光的折射、平静的湖面像平面镜一样成像的光学知识。

因为与湖有关,以此为背景的试题也大多围绕水进行考查。

答案:凸透镜 光的反射 虚

4.(广西桂林)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__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

有山有水,考查则围绕山、水进行,光学知识、船的运动等均可作为考点。

答案:反射 折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学生现阶段不可能实地游览更多的祖国山河,通过试题的形式让中学生畅游祖国优美山河,相信一定能够让中学生在心旷神怡的神游中明白更多的物理道理。

篇2:物理学科试题及答案

物理学科试题及答案

一:实验题

(l )偏小(2分) 甲图(2分)

( 2 )① 将电键S1接1 记录这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2、I2(2分) UU② =(RA+RP)+Rx =(RA+RP) ,两式相减,消去(RA+RP),得出Rx,I1I2

避免了电流表引起的测量误差

Ⅱ.① 电路图如图② 36 , 200

二:计算题

10:解: (1) Ff = 1.0×1.5N=1.5N

(2)P=Fv=1.5×6W=9W

(3)x= x1+x2=42m

2

11:(1)正电荷(2)v2=22 m/s(3)代入前式①求得:B=2 T

v1 42 m/s E 2.4 N/C(4)

12:解:设B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1m,则f1m=μ1mBg=2.5N ①,设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2,则f2=μ2(mA+mB)g=4.0N ②,施加电场后,设A、B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

qE+f2=(mA+mB)a ③,解得a=2.0m/s2。设B受到的摩擦力为f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mBa ④,解得f1=2.0N,由于f1

11

2(mA+mB)v2-2(mA+mB)v12 ⑧,[或写为μ1mgS1-μ2(mA+mB)gS2=

11

2(mA+mB)v12-2(mA+mB)v2,同样给这4分],A、B达到共同1mBgS1=

速度v后做匀速运动,要使B不从A上滑下S1≤L ⑨,解⑤⑦⑧⑨代入数据得S≥2.0m。

篇3: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渗透与融合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渗透与融合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科学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一般开设在工科类的院校,但随着环境概念的拓展,以地理大环境为背景的环境科学专业悄然兴起并将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不同学科背景的环境科学专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深入地探讨了环境科学专业与地理科学的融合与特色.结果表明:地理学背景下的环境科学专业以区域性、整体性的.思维模式为特征,以现代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环境的系统分析、评价、预测与规划为目的,赋予了环境科学专业更加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作 者:游珍 方淑荣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高教论坛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环境科学   地理学   专业特色  

篇4: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趋势,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

(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三)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加之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让我们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完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之一就是支持的自主学习

第一,注重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体组合,做好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教学服务,构建情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第二,注重促进技术的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相互的结合,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支持的学习;第三,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各种教学需要,升级改造现有的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时时、处处的自主学习支持。作为教师,课前应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化教学交往。而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自己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篇5: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6: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寺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

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 .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 .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 .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 .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有效地提示

5 .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 .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篇7: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三认识分数,是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从整数到分数,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新的数学概念,是对数的认识质的飞跃。在小学阶段,分数单元将在三年级和五年级进行教学。三年级学期主要从操作、直观、部分-整体的角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五年级下学期,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合理认识,总结分数的意义,在表现部分-整体的意义的基础上,从测量、比和商等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性质和四种运算方法。

【单元结构】:

【学情分析】:

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和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正是孩子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必须结合生活状况,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逐渐通过行为表现图形表现符号表现这个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表现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教育设计构想】:

第一部分:初步认识。

这里主要介绍几分之一的教育构想:教育几分之一时,从认识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的顺序进行教育。

教育二分之一时,运用丰富的表象支持,初步理解分数的意思。也就是说,从行为表征切蛋糕开始,使用希沃屏幕和授课助手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步视频展示,使学生的手工操作更加明确地表现给每个学生。之后,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来表现图形表征,让学生明确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有其二分之一。最后转移到抽象分数的二分之一,结合以前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思。

到了四分之一,主要是让学生打折,表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通过实践操作,展示报告,让学生感受到表示同一物体的四分之一,有不同的分法。学生展示报告时,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学生不同方法,比较评价。

总结: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

本部分练习题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使练习题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直观。

练习20个第一个问题:

从学生到一体机,一边拖动图形,一边说能否用分数表现的理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现力。

练习20个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在一体机上克隆,拖动已知的方形画这个图形,学生惊讶地发现构成的`图形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他们深刻体验到原来的游戏中含有数学知识,增进对数学的爱。

练习20个第8个问题:

将图形的涂装部分平移、旋转操作,转换为图形整体平均分数后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涂装部分。这些在一体机上进行的交互操作,更直观地表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

又如补充的扩展练习题: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说明道理后,教师去除紫色遮布,显示两个尺子的长度,验证学生的推测,处理这样的练习题,看起来很神秘,学生更感兴趣。

第二部分:简单计算。

在教育的简单计算中,学生为什么和分母分数一起减少,分子一起减少,分母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用数字结合思想回答这个问题是最直观的。例如,为什么八分之二和八分之一不等于十六分之三?

只要将右图重叠在左图上,表示加上两个分数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个算理。

另外,在教育的1~几分之几的时候,让学生明确。此时,1可以看到成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分数的分母和减分的分母相同)来解决问题。在此之前,先演示1=分子分母相同分数的过程,然后用移动色块的操作来表示减法的过程。

第三部分:简单的应用。

教育例1(1)时,很多老师的反馈是,这个剪子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整体的1是从一个物体变成了一堆物体,还是平均分成了4个正方形。我在设计这个例子的教育环节时,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这一点,合理地把他们掉进了这个小陷阱。

首先提示(1)中的图1,学生当然意识到平均分成4个方形,其中1个是其中的1/4。然后,我把事先拼好的这四个小方形拖拉分开,分成四个方形。这时,我问孩子们:现在是吗?四个正方形一个小正方形?1?什么?就这样掉进了陷阱。之后的操作,调用图形,或者用笔直接将4个正方形包围在一起,说明如果这个时候把这4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的话,其中一个正方形占四分之一。完美实现了整体1从一个物体到多个物体的自然过渡。

例题中(2)调用EN5课程模式下的笔中苹果图案,现场生成6个苹果素材,展示6个苹果整体,平均分为3个,1个是多少完整的过程。

例如,2:有12名学生,中间是女孩,男孩。男女各有多少人?这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初三阶段可以通过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教育时立即生成12个图形素材作为这12个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演示这个过程:将12个学生视为一体,平均分为3个,其中1个是女性,12÷3=4(名)其中2个是男性,12÷3×2=8(名),使学生利用图形这个直观表象认知后进行数学语言的说明,进行列式计算,更加深刻理解,掌握要求1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分数这一单元的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教师在教育中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构筑行为表征到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分数的意思,为今后进入高年级学生更刻、系统地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8: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白板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松鼠》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课文朗诵配上松鼠的照片和生活习性,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

篇9:地理地理复习与试题

地理地理复习与试题

世界地理试题之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

【—世界之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可以描述为如下的图式: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从海陆表面蒸发的水分,上升到大气中。

读下图完成3-4题

3.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下列城市中,过程④在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

A.上海B.鹿特丹C.孟买D.开普敦

4、若该图为太平洋环流示意图,且E、F两地附近全年昼夜等长,则

A.①洋流沿岸地区形成大面积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B.②洋流自西向东依次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③洋流附近形成热带荒漠景观

D.④洋流属于风海流,是东亚和北美太平洋间最佳航线

解析:选B,选C。第题,过程④不是水气输送,雨季越长,该过程持续时间越长;四地中,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鹿特丹雨季最长。第题,“E、F两地附近全年昼夜等长”说明其位于赤道;若该图为太平洋环流示意图,则该大洋环流为南太平洋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箭头依次表示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①洋流沿岸地区形成大面积常绿阔叶林;②洋流自西向东依次穿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③洋流为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荒漠直逼海岸;最佳航线的选择与航向有关。

总结:地球上的水连续不断地变换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态(相变)的运动过程。又称水分循环或水文循环。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地质学萌芽时期

【—初一地理总结之地质学萌芽时期】,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萌芽时期(远古~公元1450年)

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中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中国的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总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世界地理试题之朝鲜半岛

【—世界之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现有两个国家,分别是北半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1月23日,朝韩双方在有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互相炮击,此事引发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朝鲜半岛由此成为世界的`焦点。

材料二 朝鲜半岛一月等温线分布图

(1)说出影响材料二图中等温线向南弯曲的主要原因。

(2)一月朝鲜半岛南北温差大,试说明其原因。

(3)韩国对山东半岛投资不断扩大,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4)产业向国外转移利弊兼有,简要说明此举对韩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总结:朝鲜半岛一直都是朝鲜民族祖先的居住地,并建立过多个国家。此外,周边民族亦不断迁入朝鲜半岛,中考,并渐渐溶入朝鲜民族中。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选择题练习

1、下列位置中,其位置符合东半球、南半球、中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A、15°W,40°S B、175°E,40°S

C、60°E,20°S D、25°W,40°N

2、下列位置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赤道 B、北纬23.5度 C、南纬70度 D、北纬60度

3、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1:1000 B、1:10000 C、1:30000 D、1:500000

4、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一般表示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海洋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跨纬度最广的是大洋洲 B、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

C、北美洲跨南北半球 D、南美洲跨东西半球

6、有关中国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中国位于其中一个地震带上

B、中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

C、两大地震带离中国都很远

D、两大地震带离中国都很近但对中国没有影响

初中地理人文环境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大全】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相信同学们都了解这基础地理知识吧。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一地理知识点大全之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图6.14 6.15 p10-11)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活动p12)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1000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图6.17 p13, 活动p13)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如日本。

上面的内容是初一地理知识点大全之人文环境,相信同学们都可以很好地吸收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讯息尽在哦。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昼夜

【—初一地理总结之昼夜】,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总结: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初一地理试题之国家地理位置

【—初一之国家地理位置】,大洋洲最大的国家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地广人稀,居民以英裔。

员国11个。它们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委内瑞拉。欧佩克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0%,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8分,每空2分)

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在欧佩克成员国中,属于拉丁美洲的国家是:__________,属于东盟的国家是:__________。

(2)在欧佩克成员国中,现正被美英联军占领的是:__________。

(3)美国两次对该地区发动战争,第一次被称为“海湾”战争,你认为这里所讲的“海湾”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宜人,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

篇10: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本学期课题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作为其中的一名研修成员,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一、小课题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究;

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调查研究;

4、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有效性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而课堂教学能力;改善本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逐步提高本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2、学生方面:认清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

三、小课题研究措施:

1、以学习促发展。在专题实验过程中,阅读与课题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同时,在休息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查找与收集,以求通过多途径汲取营养,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平常课即研究课。做为研究教师,要时刻以研究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研究的心态将自己课堂变为研究的课堂,在小课题实施过程中,始终将平常课看做研究课。

3、以课堂交流为自己学习和进取的契机。在课题开展过程中,主要以课堂献课形式进行研课。

【2】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研修主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转变和师德故事的自主学习,进一步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课程进行研修。

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技术支持。

2、通过研读学习方式的转变案例,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3、通过对身边师德故事的学习以及自我的反思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撑。

学习内容

1、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学习Word文档的编辑、图片的编辑、视频的编辑、Flash模板的制作、微电影的制作。

2、研读学习方式转变的案例,主要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学习、课外学习。

3、学习身边的师德故事,主要学习媒体宣传的典型的师德故事以及学校真实发生的师德故事。

实施计划

1、每天按要求学习网络国培课程

2、积极参加坊内探究活动,讨论分析校本研修课题。

3、按时记录自主学习心得做好积累。

4、写一篇论文对研修成果进行总结,分享成果

预期成果

1、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自我情感认识。

2、能够掌握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3、写一篇研修成果论文。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个人研修计划

2.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范文

3.英语信息技术提升个人研修计划

4.20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5.年物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6.2016年个人研修计划模板填写

7.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8.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个人研修计划

9.国培计划2016个人研修计划

10.国培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篇11: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一、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运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英语信息技术提升个人研修计划

2.2016年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3.2016年物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4.2016年个人研修计划模板填写

5.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个人研修计划

7.国培计划2016个人研修计划

8.国培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9.幼儿园个人研修计划

10.2016年国培个人研修计划书

篇12:中医药学与数学的学科融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各种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多,数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如今面对医学领域的国际化趋势,中医药学也需要用精确的方式表达和描述,随着西药的出现和西医行医理念在全球建立,固守了几千年传统的国粹中医药正遭受国际医药市场的猛烈冲击。

毋庸置疑,如何破解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实现中医理论数学化已成为中药产业走出困境、走向繁荣的关键。

伟大的数学家迪卡尔说过:“科学的本质是数学”,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多次强调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他指出任何一种科学,无论它多么源远流长,无论它曾起过怎样的历史作用,但如果不数学化,至少也是不完善的,据统计,现在有60%~70%的科技问题要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研究。

虽然相当水平的数学已开始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显示出来,数学和中医药学之间还有较大的鸿沟,数学在中医药学中还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今中医药及相关研究正处于发展时期,如果中医药不能数学化,不能将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进行融合,必将影响我国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和发扬光大。

那么如何将数学方法应用到中医药学研究领域,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呢

1将中医药学数量化

所谓将中医药学数量化,尤其是将中医证候和中药方剂研究数量化,可理解为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时间的变化运用具有某些数量关系的多个函数来描述那一时刻的个体机能状态和用药状况。

例如利用数学方法将人体内在的或外表的种种表现性状,依据性状本身的中医药学意义,用适当的数值予以描述。

中医药发展缓慢也许有千般原因,但它始终没有迈出数学化的步伐,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因为没有数学化,许多概念都变得说不清道不明。

且不谈什么脉沉脉浮、阴阳五行这样一些听起来都比较玄的东西,就连“发烧”这样简单的概念,其描述也是很难让人把握的,而西医只要有一个体温计加上一个数字“37”,便准确得一清二楚了。

因此,笔者认为中医药应当尽快插上“数学翅膀”,使中医药早日实现从经验科学向实验科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

2将中医药学模型化、函数化

现代数学模型是为了研究的目的而建立,它能够表现和描述真实世界某些现象、特征和规律的现代数学系统。

数学模型能定量地描述人体生命物质运动的过程,一个复杂的中医药学问题若借助数学模型将能转变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模型的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结论,达到对中医药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目的。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发展,使一些生物数学的求解成为可能,生物数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到7O年代,数学与生物学、药学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数量遗传学、数量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药物动力学、理论流行病学等。

生物医药学向数学提供了无数的研究课题,使之对生命现象的描述、生物过程特性的刻画中都有用武之地。

例如,生物细胞中各种酶的动力学特性可用常微分方程表示;生物体内各种液体流动及胚胎学中成功地描述了不连续的生命现象;模糊数学可以解释衰老、细胞变形和染色体变形等现象。

现在数学在生命科学的"园林中已结出累累硕果,像糖尿病诊断的周期模型、主动脉血压的理论模型,血红细胞沉降模型、血吸虫病的年龄分布模型,人口增长与疾病流行双阶段模型等,另外30年代 Weiss , Blair等人研究神经兴奋理论,运用微分方程使医学问题数学化,获得了神经刺激理论模型,无一不是数学方法和医学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3将中医药研究方法多元化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中医药学理论表现得尤为突出,片面的、孤立的、机械的研究方法不能满足中医理论发展的需要。

多元统计分析是应综合分折的需要,从经典统计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领域,它是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的数学方法。

对中医进行多元分析法可综合考察现象和本质、原因与结果、主体与客体、输入与输出间的作用和联系,从而赋予中医学更强的生命力;同时利用电子计算机其容量大、计算快速准确、便于统计分析等优点来整理和研究中医,可使中医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和数学推衍方面发展,实现诊断治疗标准的规范化、定量化,并进而达到中医科研的科学性;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的建立也可使老中医经验永久保存。

另外,由于中医理论中模糊性的大量存在,使精确数学无法揭示其本质,而模糊数学法则为其定量研究铺平了道路。

另外,要实现中医药数学化还要改变人的观念,改变中医药长期与数学不沾边的状况。

首先我们要改变中医药大学不开设数学课的现状,让大学生学一点现代数学,掌握一点现代数学知识,并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加以运用,逐步提高数学化的程度。

此外,要提倡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现代科学向中医药的渗透,共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数学化。

当然,要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

我们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有希望,要不然,中医药的发展将无从谈及。

总之,我们相信中医药学与现代数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而且同时将使现代西方科学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 物理学科试题及答案

★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 地理工业试题

★ 地理学科活动计划

★ 物理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 九年级物理学科教学计划

标签:

推荐阅读

物理与地理学科的融合试题

乐乐学教研网精心为你收集整理了物理与地理学科的融合试题(共12篇),

壮的偏旁叫什么名字 壮字的偏旁部首是什么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壮的偏旁叫什么

【世界时快讯】快播怎么搜索电影(快播如何搜索片毛)

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快播怎么搜索电影,快播如何搜索片毛很多人还不

城市副中心再添花园式再生水厂

走进毗邻大运河畔的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项目,占地面积约2 7公顷

当前关注:深圳市监局回应山姆泡面桶被炒至1999元:没有恶意加价

深圳市监局回应山姆泡面桶被炒至1999元:没有恶意加价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时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