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我省重点科技园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面向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自贸港建设主战场、面向种业和深海科技前沿,围绕产业、平台、政策、服务“四驾马车”,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支撑体系,打造引才育才新高地,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园区就业创业人数突破万人,一座人才荟萃的科技新城正蓄势待发。
A
招才引智赋能园区发展
我省B类人才、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玉平是国际知名的粮油作物生物技术芯片研发专家,2019年到三亚创业,他创办的公司是首批入驻科技城的企业之一。该公司积极创建国际一流的生物芯片研发平台,目前已搭建分子生物学、遗传转化、性状分析及一年四代回交等技术平台;专注于主要农作物精准生物育种及关键农艺性状改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新品种。
短短的两年时间,公司从刚成立时的注册资本1000万元迅速成长为估值超过10亿元并具有行业独角兽企业潜质的高科技种业企业。“这离不开科技城对人才工作的鼎力支持。”吕玉平说,科技城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平台帮助企业进口了急需的科研玉米种质资源;支持团队申报首批“双百”人才团队,积极帮助其申请省级人才主管部门出具办理永久居留证的推荐函……
吸引人才,乃至吸引人才团队,科技城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多措并举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像吕玉平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园区已有6家院士创新平台;共有21个依托在崖州湾科技城注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团队入选海南省首批“双百人才团队”,其中1个团队被评为2021年海南省“国际先进人才团队”,1个团队被评为2021年海南省“国内领先人才团队”;已引进海归人才408名和海南省高层次人才386名。
“科技城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明确发展定位,强化人才支撑,着力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园区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高水平科教机构,围绕国家实验室挂牌创建目标,努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目前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实际进驻40个团队、750名科研人员,首批招收的53名博士后已陆续报到。同时,立足深海科技发展战略,园区全力谋划和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体系、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项目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中国船舶集团、招商局集团、东宝重工、明阳能源等一批海洋工程和装备领域龙头企业,为涉海科技人才创造发展空间。
筑巢引凤,在积极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的同时,科技城针对人才不同需求构筑“人才巢”。
打造国际人才发展之家。目前科技城内注册外资企业61家,引入国际人才350人。以国际人才工作站为核心,科技城打造国际文化社区、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以“一站两区”构建国际商贸、国际多元文化、国际人才服务等友好交流平台。常态化地发布“外国人来崖州湾生活与工作指南”,为外籍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与解答服务;加快建立园区商事外交、民间交往、文化交流等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园区10国商事联络点落地,以多样化的国际服务,举办“崖州湾人才跨文化交流启动会”等活动,助力园区跨文化人才培养,实现园区国际化人才互联互通。
打造青年人才成长乐园。科技城引培结合,大力支持“海南专项”研究生培养计划,聚焦南繁育种和深海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发挥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载体作用,成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校理事会,目前已落实海南专项指标1682人,为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提供配套人才支撑;探索产学研融合培养人才,部署112个基础性与应用基础性研究项目支持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华大基因与浙江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推进职业教育促进园区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将“旺工淡学”项目打造成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品牌;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组织37期科技城大讲堂,联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举办15期“崖州湾创新论坛”,依托各入驻高校开展各具特色的专题讲座,武汉理工大学的“南海讲坛”、南京农业大学的“崖城学堂”、上海交通大学的“思源讲坛”等陆续开展。
B
政策创新让人才愿意来
由海南省“杰出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赵玮领衔的深海立体观测与信息服务团队立足科技城,在海洋技术装备研发、深海立体组网观测、海洋环境信息服务等领域取得骄人业绩,成功入选首批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国内领先人才团队。
赵玮团队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依托园区良好的政策和科研环境,自主研发了“深海实时通讯潜标”等系列深海技术装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万米深渊多学科综合潜标的长期在位观测。
“我们已引进包振民院士、侯保荣院士等多名A类人才将团队落地科技城,吸引赵玮教授、吕玉平博士等一批B类人才长期驻扎科技城开展工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人事处有关负责人透露,园区着力探索激发体制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灵活用才的方式,结合园区发展初期的实际情况,科技城允许用人单位通过“双聘”“柔性”等方式引进和使用高水平人才,打破人事关系对人才的禁锢,以团队带头人培养和孵化本土人才及团队,在发展初期实现高水平人才聚集。
引才引智,让人才愿意来、来得准,科技城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抓手,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党建引领不断构筑制度优势,巧下一番苦思。
政策精准激励,让人才来无忧。目前,科技城印发《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引进人才奖励办法》,在深海、南繁、生物技术及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新增F类人才,将农业科研、教育、医疗人才及“海南专项”毕业生纳入人才分类标准,政策覆盖面更广,引才导向更加明确;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加快人才汇聚若干措施》,针对不同层次人才设置落户奖励、就业奖励、专业技术职称提升奖励,同时对用人单位引进人才、招用实习生、解决园区人才配偶就业等方面设置奖励,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重要载体作用,着力破解科技城建设初期人才基数小、流量不足等问题;出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类人才引进奖励实施暂行办法》,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截至目前,若干措施已惠及55家企事业单位,发放奖励623.91万元;已引进人才奖励认定235名,发放奖励金额1520.6万元。
优化特色服务,让人才添好感。科技城成立局属人力资源公司,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园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招聘、培训、服务外包等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逐步营造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设立人才服务单一窗口,为园区人才提供人才政策咨询、高层次人才认定、住房补贴、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职称评审、人事档案、引进人才奖励等一站式人才服务,目前已认定海南高层次人才274人,配合公安窗口办理引进人才落户1000余人;结合“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主动将人才政策送上门,在子女教育、落户、购房等方面解决多项人才服务难点。
做强党建引领,让人才落得稳。科技城结合园区产业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聚才育才用才中的主导作用,按照“15分钟服务圈”要求,构建“习语客厅”“南山壹栈”“健康加油站”“百泰驿站”等面积6000平方米、“N点一线”分布式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多方联动开展研学“大实践”,创新设计“红绿蓝”党史体验学习路线,打造“嗨来崖州湾·有你更精彩”文化互动品牌,组织入园人才深入学习南繁精神、了解国家海洋战略和深海探索壮举,方便人才快速了解园区情况,更好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
C
产城融合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人力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振飞刚到任时,园区正处于开发建设的初期,很多断头路,交通也不方便。到任次日,他就步行几个小时到附近的崖州区的商店里购买了一辆电动车,只是为了方便出行。
然而,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科技城的变化让蔡振飞备感意外。从没有文化休闲基础设施到拥有第一家咖啡馆、第一个无人超市、第一个图书馆、第一个足球场、第一家电影院;规划建设四大商圈,商业街、文创中心、小剧场等陆续开业,无人售卖车、定制交通、市民健身中心等陆续上线,园区日渐成为企业、员工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温馨家园。
科技城坚持“生态、生活、生产”融合发展基本逻辑,加快推进园区“五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以产城融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改善人才生产生活条件。
为让人才居有其屋,科技城加快人才安居房建设,深海科技城安居型商品房已动工建设,南繁科技城安居型商品房用地已完成招拍挂,750套公租房及2329间租赁型人才公寓已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公共教学区和公共教学区宿舍项目,充分保障高校师生入学住宿需求,解决不同层次人才的住房需求;
为让人才子女安享优质教育,科技城在全国范围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园区基础教育水平,已建成2所幼儿园、1所小学、2所中学,除已投入使用的梦嘟嘟幼儿园、三亚寰岛实验小学外,寰岛中学、公共教学区幼儿园和崖城(南开)中学高中部已于2021年9月正式招生,各阶段教育配套已初步构建完成;
为让人才放心医疗,科技城拟引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托管科技城综合医院、崖州区南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并开设夜间诊疗服务,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为方便人才出行,科技城启动市政道路建设项目49个,总长约80.01公里,已具备功能性通车条件路段约24.08公里,其他在建道路项目总长55.93公里;规划建设公共交通主导、绿色出行友好、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开通园区巴士,建设新能源汽车与电动车充电桩,推进智慧绿色交通发展;
为让人才安心创新,科技城优化知识产权服务,高标准打造三亚崖州湾知识产权特区,加快建设中国(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相联动的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启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枢纽港,打造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数据监测、知产运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城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个着力点,坚持“产、学、研、城”深度融合,按照先生态、再生活、再生产的要求,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健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优质产业加速聚集,吸引各类人才加快汇聚,推动科技城从“园区”向“城区”转变,助力园区高水平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撰文/肖皇)
去年底,玉林某企业一批3 1吨、货值118 4万元的中药材在玉林海关办理检验检疫手续后顺利出口。在玉林...
全国先进!正在公示!
今日起,封闭!广西这两段高速公路禁行!
冷风冷雨冷入桂寒树寒枝寒入骨
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