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百姓昂首踏上小康新生活
充分发挥党建助推脱贫攻坚作用,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乡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脱贫攻坚责任制。(潘志祥 摄)
坚持教育优先,确保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图为乡村小学的信息课堂。(黄勇丹 摄)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图为泗水乡周家村用村集体培育资金入股布尼梯田旅游发展。(潘志祥 摄)
坚持健康为要,确保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图为瓢里中心卫生院医生在为贫困户进行慢性病认定。(吴倩茜 摄)
技能培训促就业,助脱贫。(吴生斌 摄)
深化粤桂协作,携手共奔小康。图为龙胜高要友谊小学校园。(潘志祥 摄)
坚持民生为本,确保住有所居,住有安居。图为县城老乡家园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韦吉阳 摄)
本报记者周文琼 通讯员韦吉阳 谢永爱 吴凯旋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我国南方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桂林市唯一的国定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把摆脱贫困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59个贫困村、4.5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全国脱贫攻坚历程上写下了壮丽一笔。龙胜各族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越来越好、旅游越来越旺、贫困人口越来越少、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的好路子。
县摘帽人脱贫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
2015年,时任龙胜卫计局副局长的龙怀军主动请缨前往瓢里镇上塘村担任第一书记。“放着县城舒适安稳的生活不过,到大山里图个啥?”上塘的村民对他充满不解。然而龙怀军满心只为村民,在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间不知疲倦地“跑”项目落实,一年半时间便为村里修了13条路。此后又到县农业局和专业合作社跑,给村民跑来了“技术”拉来了“销路”,让村里发展产业的农户每年增收超过4万元。因为爱“跑”又能“跑”,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龙跑跑”。
像“龙跑跑”这样的干部在龙胜太多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龙胜集中了最大的人力,全县4342名干部职工及中央定点帮扶、粤桂帮扶、区市后盾单位组成的“扶贫主力军”,勇担脱贫攻坚的时代使命,闻令而动,日夜兼程,风雨无阻。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龙胜还集中了最大的财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多亿元,共硬化和新建通组道路、产业道路1207条1677公里;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10457户增收;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促进10949人增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32户9311人;实施危房改造和不稳固住房维修4663座;资助贫困学生21.12万人次;低保救助1.42万人;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切实解决了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19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龙胜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五年脱贫攻坚的艰苦奋斗,全县干部与贫困户携手同心、砥砺前行,59个贫困村、4.5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圆满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16—2020年连续五年在全区扶贫成效考核中荣获“综合评价好”的等次。
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经济实力增强
里市村位于马堤乡北部高寒山区,全村海拔在630米至1620米之间,共有耕地1944亩,人均耕地0.95亩。由于里市村地处大山,交通闭塞,村里人要赶圩,大多时候都要步行16里路。村庄内基础设施落后,村庄整体面貌脏乱差。全村507户2044人,2015年共有建档立卡户333户1371人。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在后援单位的帮助下,将发展茶叶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民发展茶叶种植。2016年以来,1500多万元基础设施扶贫资金完成了该村16.9公里的通组道路硬化。2018年,该村4个茶叶种植示范点产业路建设完成。至2019年,里市村新种茶叶共400余亩,形成了一个茶叶示范带,带动了119户农户发展茶叶种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茶叶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共实现325户1350人脱贫摘帽。
里市村脱贫是龙胜59个贫困村脱贫的一个缩影。“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之魂。”依托生态优势,龙胜大力发展产业。目前初步形成龙胜西北区富硒高山蔬菜、地方特有品种养殖;东南区中草药材(罗汉果)、富硒生态水果(百香果、猕猴桃);西南区柑橘、油茶、茶叶等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格局。特色生态农业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比例达71.08%。“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达97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达18个,生态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总产值由2015年末的16.8亿元增加到28.89亿元,年均增长5.9%。每一个特色产业的背后都是群众脱贫的生动故事。
围绕全县产业扶贫发展,龙胜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文件;多渠道整合、筹措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全县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奖补,对全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品牌申报进行重点扶持。凡是贫困户实施的特色产业如油茶、茶叶、罗汉果、百香果、高山蔬菜、特色养殖、休闲观光旅游等特色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均给予每户不高于2000元的产业发展补助资金,当年实现脱贫并签订脱贫双认定的,按该户获得的产业补助资金总额相应提高50%作为产业发展奖励资金。
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盘活了
2017年初调查结果显示,龙胜全县10个乡(镇)119个村,“十三五”时期贫困村59个,到2016年底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9个,仅占15%;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5万元的村6个,占10%;年集体经济收入0-2万元的村29个,占49%;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15个,占贫困村25%。由此可见,龙胜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龙胜对焦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因地制宜,创新思路,通过“财政注资、盘活资源、龙头托管、村级收益”模式,破解全县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龙胜财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按照每个贫困村不低于50万元的标准,为全县59个贫困村注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950万元。
通过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为集体经济“造血”。通过生态公益林调整划分,全县59个贫困村有22个村有几百到10多万元不等的村级生态公益林管护费收入,如龙脊镇白石村、三门镇大罗村、平等镇固洞村三个村仅生态公益林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
梯田既是龙胜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部分贫困村作为集体资产资源入股旅游公司获取巨额分红收入的集体经济“血源”。龙脊镇大寨村、平安村2017年获得的梯田旅游资源分红都超过500万元,龙脊古壮寨、金江村梯田旅游资源分红超过100万元以上;泗水乡周家村、细门村利用梯田种植菊花,江底乡建新村利用温泉旅游、龙脊镇大柳村开发漂流旅游等获得5万-1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收入。
矿产资源、水利资源也是很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血源”,如三门镇半数以上的村利用滑石、鸡血玉资源获得稳定的集体收入。全县也有很多村通过发展小水电获得集体经济收入。
龙胜还把分配给各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统一委托给县级平台公司运营,采用入股龙头企业获得稳定分红,解决部分“空壳村”“边远村”无资产资源可开发、没有优质项目可投资的困境。
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有房住,孩子有书读,大人家门口就能搞旅游,看病家门口就能实现……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龙胜农村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从过去生火做饭、住木板危楼,到搬进宽敞明亮的小楼房,使用现代家电,这是很多龙胜易地扶贫搬迁的居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日子真的越过越好。”在三门镇提起易地扶贫搬迁人们最常说的就是这句话。
三门镇属于龙胜边远山区,交通的不便曾一度制约了当地的发展。三门镇辖13个村委,188个村民小组,一个街道居委会。其中交其村、安康村、大地村、洪寨村、双朗村、大罗村6个行政村为贫困村。全镇贫困户数为453户1587人。为了让大山里的贫困户能真正脱贫,龙胜各级党委、政府都想了很多办法。
“老乡之家”是三门镇建立起来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综合楼,在这栋5层高的楼房里,安置了30户共110人。据悉,龙胜各族自治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32户9311人,有5个集中安置点,集中搬迁安置450户2094人,分散搬迁安置1582户7217人。2016年来,共投入资金8348.8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危房改造3539座(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919座)。同时出台县农村危房不稳固住房修缮加固和无能力自建户政府兜底援建帮建政策,对非贫困户房屋外观破旧、疑似危房的,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乡村振兴风貌提升等项目,由县财政统筹整合资金支持改造,2017年以来县级资金共配套3259万元,为1055户不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农户房屋进行修缮加固,确保全县农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孩子有书读,未来才充满希望,据统计,截至目前龙胜全县无贫困学生辍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31%。孩子有书读,农民也可以接受再教育,人人都有机会成才,近年来龙胜还大力开展特色职业教育,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本领。
2016年以来,龙胜人社局通过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深入十个乡镇开展电工、中式烹调、中式面点、电焊、叉车、保育员、桂林米粉等技能培训,先后培训群众6319人次,其中贫困人口2449人次。让群众拿到告别贫困的“车票”以及打开出彩未来的“钥匙”。
“过去有病乡里治不了,到县里、市里既难排队又开支大,所以全靠身体扛。现在好了,有了‘3+2+1医联体’,在乡里就能享受到好的治疗和政策,我们看病方便多了,也放心多了。”在马堤乡卫生院里,正在接受长龙针灸治疗的贫困患者们对龙胜县正在全面推行的“3+2+1医联体”好评不断。
针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占比高,群众对基层首诊不信任和乡镇卫生院“大病看不了,小病不愿看”的困局,龙胜各族自治县围绕“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的脱贫战略,以健康扶贫为突破口,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3+2+1医联体”创建以来,自治区南溪山医院为龙胜患者提供了4036例次非同步远程病理诊断,并组织了58例次的远程会诊;县人民医院集团为集团下辖的乡镇卫生院进行远程DR诊断3380例次、远程B超会诊270例次,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了患病群众“有医靠”。
如今,龙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万余元,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正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昂首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征途。
去年底,玉林某企业一批3 1吨、货值118 4万元的中药材在玉林海关办理检验检疫手续后顺利出口。在玉林...
全国先进!正在公示!
今日起,封闭!广西这两段高速公路禁行!
冷风冷雨冷入桂寒树寒枝寒入骨
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