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1年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比2019年提高了2.04。这显示出近年来我国在金融教育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消费者金融素养有所提高,但调查结果也提示公众在基本金融知识方面仍存在不足。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个人日常生活与经济金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受知识结构等原因限制,越来越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及能力相对薄弱的青少年和老年人,在面对“校园贷”“套路贷”“网购刷单”“电信诈骗”等情况时,往往容易陷入骗局,甚至给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在金融行为和技能的不同方面体现出较大差异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知识水平。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公众的金融教育,做好风险提示工作,尤其需要关注“一老一小”。
“一老一小”指的是老年人和青少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年龄分布呈倒“U”形,也就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这提醒我们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素养提升工作要关注重点群体和薄弱环节,强化针对性和精准性。
就拿老年群体来说,总体上看,老年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与维权能力相对薄弱,对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易受高收益宣传诱导。而当前,针对老年群体,仍然存在两大“不足”:一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金融知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宣传渠道有限,宣传方法、宣传语言与老年人契合度不高。二是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不足。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小,符合老年人特点与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
这就对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增强金融素养教育的针对性,探索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新模式、新载体。如针对老年人,可采用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一句话”宣传提示语、送金融知识进社区等办法,进一步强化金融风险提示与老年人的契合程度。
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来说,应加快开发真正适合老年人的金融产品,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如老年人去金融机构线下网点的频率更高,需要为其配备字号更大、设计简单的填表单,还需要有专业服务人员进行引导。同时,还应充分了解老年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提醒他们谨慎挑选金融产品或服务,签字前充分了解产品及合同文本内容,提高维权意识,增长金融知识,切勿听信他人稀里糊涂就签了字、汇了款。
针对青少年群体,应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素养教育的效果,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推出互动体验宣传模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金融知识输送。如可运用动漫、H5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金融基础知识和金融领域法律法规,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通过开展持续深入的金融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水平和能力,切实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长远和根本利益。(□陈果静)
1月10日,河北消费品工业网上年货节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省工信厅举办。启动仪式上发布了首批河北消费品工...
1月6日从省发改委获悉,我省近日出台10项措施,确保粮油肉蛋奶果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价格平稳、供应...
2021年前3季度,26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营收1333 3亿元,同比增长25 6%;实缴税金33 7亿元,同比增...
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秦皇岛市发改委扎实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京津冀三地持续统筹疫...